第2頁 (第1/2頁)
周正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擴大生存空間,波蘭是勢在必得的,這是希特勒的基本國策。為此,他早就著手不斷地製造是非,以充實進攻藉口。可波蘭這個彈丸小國,竟不像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那樣甘於屈服,而是時常對希特勒敢頂敢撞,常常氣得他火冒三丈。更可慮的是,進攻波蘭,大國還會袖手旁觀嗎?希特勒估計,對待波蘭,不能再期望重演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了。這次恐怕是得打仗了。希特勒不害怕戰爭,但真的要打,此時的他還是十分謹慎:
既然要打仗,能不能孤立波蘭,使戰爭只侷限於德、波之間,而英、法、蘇幾個大國置身事外?此時的希特勒還不願意看到英、法與蘇聯建立同盟,而迫使自己不得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局面。於是,他給自己定下了一條基本原則:同波蘭的衝突只能侷限於一個地區而使東西大國置身事外。可是,英、法肯定對&ldo;慕尼黑&rdo;的恥辱記憶猶新,因此他只好打算贏得俄國的中立,來完成對波蘭的孤立和保證他的&ldo;區域性戰爭&rdo;的成功。
提到蘇聯,其實希特勒對她是沒有一丁點好感的,豈只沒有好感,簡直是恨之入骨。因為,蘇聯的存在,無論是從意識形態,還是從其實現擴張野心,希特勒對它都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希特勒的女秘書克里斯塔&iddot;施洛德是這樣描繪的:&ldo;希特勒無論在公開場合講話,還是在辦公室向外界發指示,只要一提到俄國,一講到布林什維主義,常常激動得連聲音都可以達到最高度,聽起來都變了調,與此同時,還連連打著手勢。臉漲得通紅,眼睛裡充滿著怒火。然後僵立在那裡,似乎他的對手就站在他的眼前。這一副凶神惡煞的神情,恨不得一口把對方吞掉的嘴臉,每每嚇得在場的人心撲通撲通直跳&rdo;。
摧毀蘇維埃,消滅布林什維克,這是希特勒的既定方針。可是1939年夏日的希特勒還不急於與蘇聯翻臉,不但不想翻臉,而且還得忍氣吞聲地&ldo;求愛&rdo;,哪怕是一夜夫妻也行。
希特勒根據英、法過去的行徑推測,英、法同蘇聯結緣,眼下是困難重重。而蘇聯人也會認為,目前同德國達成協議,肯定會比同西方國家結成同盟更加有利。因為,希特勒深信自己能給予俄國人的東西,遠比西方國家能給的多得多,而要求俄國人做的事情卻又容易得多。作為西方國家,需要蘇聯對援助波蘭採取積極行動,卻得不到任何報償。而他希特勒,只要蘇聯在未來的德波衝突中保持中立就足夠了。同時,對於俄國人的這種中立立場,他甚至可以給予很大的報酬:劃給他部分波蘭領土,尊重俄國的利益範圍,對與蘇聯接壤的東歐小國,不表示興趣等等。&ldo;錢能通神,利能忘義&rdo;。他認定這些誘餌對於蘇聯是會具有吸引力的。於是,從1939 年3、4 月份開始,希特勒就不斷地向蘇聯政府施放政治氣球,小心翼翼地試探著莫斯科的態度,巴望著德蘇之間有一段姻緣。
也許是墨索里尼給希特勒的一份長長的秘密備忘錄,更強化了希特勒把目光投向莫斯科的決心。
1939年5月22日,德、意簽訂了&ldo;鋼鐵聯盟&rdo;,表明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將患難與共。但當墨索里尼看到希特勒躍躍欲試,有一種在夏季即將開戰的跡象,從而迫使自己有過早拖入全域性戰爭的危險時,這位仁兄畏縮了,即於5月30日給希特勒送去了一份秘密備忘錄,表示對希特勒很快就要開戰的主意是否明智越來越感到懷疑。他在備忘錄中稱:軸心國家&ldo;同富豪統治的自私自利的、保守主義的國家之間的戰爭&rdo;,他認為是&ldo;不可避免的&rdo;。但是‐‐&ldo;義大利需要有一個準備的時期,時間要延長到1942年底只有從1943年開始,進行戰爭的努力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