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第2/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積在義州無法前運,平壤城裡的大部分清軍除了出征時自行攜帶的軍糧外,沒有得到後方運來的任何補給。面對嗷嗷待哺的上萬軍隊,統兵大將葉志超只得商量朝鮮地方官幫助就近籌措。朝鮮北部土地貧瘠,人口稀少,重鎮平壤不過只有兩萬人口,要為一萬多中國軍隊組織軍糧,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軍糧吃緊的窘迫境況中,清軍不再挑剔,無論小米、玉米,只要是糧食都一概接受。
平壤之戰後,日軍統計的戰利品清單中,記錄到繳獲的軍糧種類五花八門,共有大米2600餘石,未脫殼的稻穀302石,大麥4石,粟米817石,小麥317石,玉米102石,[10]印證了平壤清軍後期軍糧供應主要依賴自朝鮮當地的情況。
儘管得不到自己後勤系統的軍糧供應,但按照清代1石約摺合50斤來計算,日軍俘虜的各類軍糧總和有約20餘萬斤,以平壤守軍兵力1萬5千人粗算,這些糧食還可以勉強維持十餘天。不過,日軍統計的戰利品數字不僅指在平壤城中虜獲的數字,而是整個平壤戰役期間繳獲的數量,不能簡單視作是平壤清軍潰敗前的儲量。
平壤大戰三天前,1894年9月12日,李鴻章接到葉志超萬分緊急的電報。因在平壤&ldo;百事創設,心力交瘁&rdo;陷入病中的葉志超,報告了一樁極為危急的軍情。朝鮮鹹鏡道地方幫助籌措的軍糧,11日在大同江內被日軍全部擄走,&ldo;現五大軍只存軍糧數日……後路轉運,至今未到。&rdo;[11]在日軍檔案中,這一訊息得到完全證實,9月11日日本第五師團主力在大同江上游,即鹹鏡道來路方向俘獲了25艘船隻。[12]以1艘船載運100石計算,扣除去這批根本沒有送到平壤城內的軍糧後,9月15日大戰當天平壤城內的軍糧數目只有1600餘石,約8萬斤,僅夠軍隊勉強維持一週左右,如果算上城中兩萬居民也要求食,則僅夠維持三天左右,足令人觸目驚心。在後路轉運無望,周邊朝鮮地方籌糧又無法運至,城中僅僅剩下夠軍民維持幾天糧食的情況下,平壤城的的確確已經&ldo;糧完&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