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第1/3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捷音變奏曲(1)
提要
豐島遇襲,濟遠戰艦上以方伯謙為首的官兵先是以功受獎,聲震宇內,而隨後不久,指責不平之聲便紛至沓來。同時遇襲的魚雷艇&ldo;廣乙&rdo;上的官兵、親歷戰場的多名洋人,甚至來自日本一方的證詞,都指證方伯謙及濟遠艦並未如最初所說那般&ldo;作戰激越,以尾炮退敵&rdo;,而是&ldo;升日本旗,抱頭鼠竄&rdo;。更耐人尋味的是,有跡象表明,李鴻章、丁汝昌這兩位直接主管的官員,似乎在第一時間就發現此案的疑點,為何他們卻又同時選擇了三緘其口、不置一評?
捷音變奏曲
1894年7月16日,鑑於日本就朝鮮交涉一事所持的強硬態度,在主戰的清流派影響下,清廷做出&ldo;如勢不可挽,朝廷但有主戰&rdo;的決定,嚴辭飭令李鴻章迅速準備對日戰守。針對當時日本軍隊已經佔據漢城、仁川等朝鮮南部重鎮的情勢,李鴻章從北洋陸軍中抽選精銳,一部從北路進軍,意圖進扎朝鮮北部重鎮平壤,與日軍形成南北對峙的制衡局面,另選一部,由海路直接運往朝鮮牙山登陸,增援最初應朝鮮政府請求派出的葉志超、聶士成等部,希望以此和北路駐軍南北呼應。
7月23日凌晨,日軍連日威逼朝鮮政府改革內政不成,悍然出兵佔領王宮,建立傀儡政權。取得所謂驅逐在朝清軍的授權後,日軍又於25日在牙山灣豐島海域突然襲擊中國艦船,挑起了豐島海戰。海戰中,北洋海軍&ldo;廣乙&rdo;號魚雷巡洋艦力戰傷重,被迫在朝鮮西海岸擱淺自焚,租用來運兵的英國商船&ldo;高升&rdo;被日艦野蠻擊沉,運輸艦&ldo;操江&rdo;被俘虜,唯有&ldo;濟遠&rdo;號穹甲巡洋艦全身而退。
26日早晨5時49分,傷痕累累的&ldo;濟遠&rdo;艦回到北洋海軍駐泊基地威海。得到戰事發生的訊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急忙於當晚7時率領&ldo;定遠&rdo;、&ldo;鎮遠&rdo;等海軍主力艦隻出發,前往戰地一帶搜尋日艦。[1]&ldo;原冀截沖寇船,麇其一二冠軍者殲擊之,庶微足雪死士之冤讎,洩臣民之公憤。&rdo;[2]有關豐島海戰的具體情況,則由&ldo;濟遠&rdo;艦管帶方伯謙向李鴻章作出直接匯報。
&ldo;二十三日,突有倭兵船多隻,在牙口外攔截我兵船,彼先開炮聚攻,&l;濟遠&r;等竭力拒敵,鏖戰四點鐘之久。&l;濟遠&r;中彈三四百個,多打在望臺、煙筒、舵機、鐵桅等處,致弁兵陣亡十三人,受傷二十七人,並水線邊穹甲上有鋼甲處遮護,只一處中彈,機器未損;倭船傷亡亦多。午時我船整理炮臺損處,倭船緊追,我連開後炮,中傷其望臺、船頭、船腰,彼即轉舵逃去。但見&l;廣乙&r;交戰中敵兩炮,船即歪側,未知能保否。又運送軍械之&l;操江&r;差船適抵牙口,被倭船擊掉。英輪&l;高升&r;裝兵續至,在近牙山寸峻西南,亦被倭船擊中三炮,遂停輪而沉。&rdo;[3]
捷音變奏曲(2)
方伯謙的這份報告後經李鴻章轉奏,是清政府決策層對豐島海戰所獲知的最初印象。報告裡除去無武裝的&ldo;操江&rdo;、&ldo;高升&rdo;的損失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ldo;濟遠&rdo;遠比&ldo;廣乙&rdo;突出的奮戰情形,尤其是午時用尾炮擊中、擊退日艦的情況,則簡直是反敗為勝的重大戰果。
北洋海軍效仿英國制度,艦上都有完備的航海日誌,定期還需要上繳作為重要文書檔案歸檔備案。&ldo;濟遠&rdo;艦在海戰當天的日誌中對戰事情況有較詳細的記述,可以視作對上述報告的重要佐證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