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第1/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壬午兵變平息後,慶軍留防朝鮮,袁世凱因&ldo;治軍嚴肅、剿撫應機&rdo;,獲升遷候補同知(五品官),賞戴花翎。正值朝鮮政府請求清軍幫助訓練和武裝朝鮮新軍,袁世凱和朱先民、何增珠三人被吳長慶派遣,分別幫助朝鮮新軍編練。袁世凱在對所部展開訓練時,進一步展露其在軍事方面的才幹。
&ldo;慰亭使譯者傳諭五百人云,中國練兵,非汝國兒戲比,苟不聽約束者,立刻軍法從事,五百人鹹股慄聽命。每日操演時,王教習(袁世凱呼叫的教官)持鞭睨其側,呼曰&l;左足起&r;,五百人悉舉左足,高下如一,有參差者即揮鞭痛抽,步伐進退前後左右如之,舉槍放響亦如之,教練甫半月,慰亭請國王及吳帥閱操,居然可觀,國王大悅。&rdo;[5]
從此袁世凱獲得&ldo;能軍&rdo;的聲名。&ldo;韓人感戴若父母,婦孺亦知敬愛公……其君臣遇有重要事件,多諮商於公。期間吳公(慶軍統領吳長慶)屢赴津就李相(李鴻章)議事,常數月不回,留公護諸營……&rdo;[6]
1884年,借中法局勢緊張,深忌吳長慶與兩廣總督張樹聲暗結同盟、私立山頭,李鴻章藉機把吳長慶三營慶軍調回駐防金州,在朝鮮只留三營軍隊,並舉薦袁世凱擔任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以此舉來分解吳長慶的兵權。袁世凱深明其中用意,立即與吳長慶切割,投向李鴻章,年僅26歲便少年得志,一躍成為清政府在朝軍隊的領袖人物。
這一年年末,以金玉均為首的朝鮮親日派開化黨人,借著中法齟齬的時機,發動政變。得悉開化黨人闖入王宮、挾持國王,袁世凱當機立斷,率領慶軍攻入朝鮮王宮,擊退開化黨和在宮中的日本人,日本使館也在混亂中被焚毀,上演了清末中日交涉史上至為火爆的一幕。 發跡(3)
事後,袁世凱還曾致書李鴻章,頗有野心地提出在朝鮮設立監國的建議,&ldo;莫如趁此民心尚知感服中朝,即派大員,設立監國,統率重兵,內治外交,均代為理,則此機不可失也。&rdo;[7]對中日外交政策,他認為&ldo;朝鮮非琉球、安南可比,如資他人,中原焉能安枕?伏乞先派兵輪十數隻、陸軍數千,先入屯紮。日人見人心不附,又有我兵先入重戍,必可翻然乞和。否則,日兵先至,中國落後,尤難措手。&rdo;[8]總體上這與多年後他在甲午戰爭前夕提出的主張如出一轍,是一種以兵力懾服日本的鷹派強硬主張,從中不難覺察到袁世凱個人的張揚性格。
拋開時代背景,袁世凱的謀略似乎並無問題,但是回到那個時代,這個設想無疑是欠冷靜和缺乏深慮的。首先,甲申事變發生時,中法戰事尚未平息,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甚至提出了要聯合日本對付中國的計劃,此時使用簡單粗暴的武力形式來解決問題,極易激怒日本,被日本尋找到干涉朝鮮內政的藉口,外交局勢將更加不堪。其次,袁世凱認為新增軍隊進駐朝鮮,就能嚇得日本立刻改變朝鮮政策,顯然低估了日本的軍力和對朝擴張的野心。憑藉在治軍經武方面心狠手辣、倚仗叔父輩的人際關係而提拔起來的袁世凱,對外交事務完全不通,任用這樣的官員作為獨當一面的外交大員,不能不說存在極大的盲目性。
朝堂上很快便有人參劾袁世凱&ldo;擅啟邊釁&rdo;,處事不冷靜,激化了中日矛盾。有關袁世凱在朝鮮期間豢養官妓、販賣鴉片以及挪用軍餉等各種傳聞也紛至沓來,袁世凱被迫請假離朝,回籍&ldo;隱居&rdo;。中日就甲申事變談判時,日本談判代表也極力要求中方懲治袁世凱。對冒失的袁世凱,北洋大臣李鴻章予以全力回護,平生喜好耍痞子腔的李鴻章對袁世凱的魯莽舉動頗有幾分欣賞,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