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恐懼,來源於對外界的認知 (第1/2頁)
蒼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恐懼,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大多數人對待一些不確定或者確定的事物,都存在著恐懼的心理,要麼擔心其發生,要麼擔心其不發生,害怕承擔最終發生或不發生所產生的後果。
恐懼,是與生俱來的嗎?很多人認為恐懼是生下來就有的,甚至是可以代代相傳的。就像女性害怕蛇和毛毛蟲一樣,即便只是第一次見,也是從心理感覺到戰慄,彷彿這是內心的深處所散發出來的東西。
然而,實際並非如此,雖然大部分女性害怕蛇和毛毛蟲,但還是有一些女性不害怕,甚至把蛇和毛毛蟲當玩具和寵物,特別是那些還不知事的小孩子,更是對外界毫無畏懼,不害怕這些東西。
中國人對嬰兒有個說法,說小孩都是開天眼的,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東西,等他們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天眼就閉合了,那些讓人恐懼和未知的東西就再也看不見了,他們也有了恐懼。
而這恐懼和未知的東西,就是中國人常說的鬼怪。嬰兒因為開了“天眼”所以能看到鬼怪,所以有些小孩會哭鬧,有些小孩是嬉笑,不同的表現是因為這些未知的東西在做不同的動作。
天眼有沒有不得而知,鬼怪是不是存在也無從考究,但是嬰兒對外界不害怕卻是事實。嬰兒看到外界的東西,只要不是那些看起來難看、兇悍、醜陋的,他們都不會感到害怕,甚至於那些能傷害人的東西都不害怕。
因此,恐懼並不是人生來就有的,而是因為對事物接觸過之後,對它們有牴觸、厭惡和害怕的情緒,進而演變成長大後的恐懼。如果對外界沒有認知,那麼恐懼就無從談起。
恐懼,是由認知所引起的。因為認識該事物,對該事物有敵對、不認可的態度,才使得恐懼產生了。知道和認識的事物越少,恐懼就越少。正是因為已知的多了,恐懼才會變多。
人的認知就是一個圓,當你完全沒有認知的時候,就只是一個點,此時對外界是茫然的,恐懼就無從談起。當這個圓越大,它與外界接觸的就越多,自身也就越會感到不足,然而對已知和未知的感到害怕。
站在山腳,不知道山頂的風光,同樣也不知道懸崖峭壁的山頂風大和危險。山腳摔一跤,可能什麼事都沒有,而山頂摔一跤,可能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因為山頂和山腳的位置不同,面對的東西也不同。
知道的越多,就會發現自己未知的越多,內心就會對已知和未知的感到恐懼和害怕。無知者無畏,正是因為什麼都不知道,才沒有畏懼之心,因為不知道那些未知和已知的會帶來什麼後果。
恐懼,擔心的是事物產生的後果。如果認知的事不會產生後果或者不會產生壞的後果,那人的內心就不會產生恐懼。恐懼是一種心理作用,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不管是心理還是思維,都離不開對外界的認知。
生存的進步在於人的慾望推進,而慾望的不斷膨脹,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同時慾望的膨脹會讓人不斷需要接觸新的事物,因此,恐懼會伴隨慾望的膨脹而不斷加深。慾望越大的人,恐懼也會越多。
要知道,慾望越大,想得到的就越多,接觸面就越廣,面臨的風險就越大,因此也就越恐懼。一個完全沒有慾望的人,他不需要接觸外界,對外界沒有認知,他的恐懼也就無從產生。
然而,要了解人生和這個世界,就必須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要取得更多的進步,就需要用慾望的支撐,讓慾望不斷地膨脹。所以,恐懼並不可怕,當認知的達到一定極限,對事物有了透徹的瞭解,恐懼自然就會減少。
正如一間暗室,只是米粒般的光,那對光亮外的必然會感到恐懼。隨著光亮的增大,認知暗室的情況就越多,恐懼也會變多,當光亮充斥著整個暗室,讓暗室的事物無處遁形,那恐懼就沒了。當你認知了所有,就沒有了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