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頁 (第1/2頁)
顧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九州縣,原遷界外田地共二萬五千九百四頃零&rdo;3。兩省合計摺合畝數為五
百七十五萬九千六百餘畝。又如浙江省溫州府屬原額田、園、地二萬四千六
百一十三頃零,經過康熙八年展界部分復業之後實存田地數也只有一萬六千
四百九十九頃零。其中平陽一縣七千七百五十一頃零田地園在順治十八年遷
界時竟全部&ldo;棄置&rdo;,康熙九年以後部分展界,招民復業,直到康熙二十年
編審時各則田地園還只有三千二百六十三頃零1。台州府屬的臨海縣順治&ldo;十
八年奉文遷界,棄田一十九萬九千二百九十三畝&rdo;零;寧海縣也棄去民田一
千一百五十頃六十六畝零,另有民塗田二百一十二頃三十三畝零,也在&ldo;順
治十八年全遷&rdo;2。可見,由於遷海而荒蕪的田地數字是非常驚人的。
問題還不僅是耕地,沿海地區歷來是捕魚和煮鹽的重要場所。厲行片板
不許下海的禁令和遷界之後,&ldo;萬頃滄波舟楫絕,何人更有羨魚心?&rdo;3漁業
幾乎完全陷入絕境。&ldo;漁者靠採捕為生,前此禁網嚴密,有於界邊拾一蛤一
蟹者殺無赦。咫尺之地網阱恢張,漁者賣妻鬻子,究竟無處求食,自身難免,
餓死者不知其幾&rdo;4。海鹽的生產也差不多完全停頓。廣東的鹽場原有二十九
個,康熙&ldo;元年遷界,諸場多在界外&rdo;。&ldo;閩中鹽場有七,在福州者曰海口
1 《金門志》卷十二,兵事,《歷代兵事》。
2 王澐《漫遊紀略》卷三。
3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
1 康熙二十三年《溫州府志》卷九《貢賦》。
2 康熙六十一年《台州府志》卷四《屯賦》。
3 康熙五十三年《漳州府志》卷二十九,藝文,張士楷《望海》詩。
4 《閩頌彙編》《恩德述略》。
場、曰牛田場,在泉州者曰惠安場、曰潯美場、曰■州場、曰浯州場,在興
化者曰上裡場,初遷多在界外&rdo;1。浙江省溫州府屬的樂清縣長林鹽場、瑞安
縣雙穗鹽場也在順治十八年遷海時棄之界外2。台州府屬&ldo;漁鹽之利較他郡為
勝,但只臨海、黃巖、寧海三縣有場&rdo;。然而,臨海縣的杜瀆場、黃巖縣的
黃巖場、寧海縣的長亭場這三個主要產鹽地都成了遷海政策的犧牲品,直到
康熙九年區域性展界以後才逐漸地恢復起來3。正是由於鹽場多在界外,使關係
民生甚大的食鹽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福建的老百姓往往&ldo;淡食&rdo;4。廣西南寧、
太平、思恩三府原來食用廣東廉州產鹽,鬱林州等處食用高州產鹽,&ldo;路近
價賤,有便於民&rdo;;遷海之後,高、廉二府的&ldo;鹽田盡遷&rdo;,不得不改銷價
高的梧州引鹽5。
二,遷民的顛沛流離。
受遷海之害最深的自然是被遷的所謂界外居民。他們好比生機勃勃的草
木突然被拔離故土,忍受烈日的炙烤。廣東的情況是:
先是,人民被遷者以為不久即歸,尚不忍舍離骨肉。至是飄零日久,養
生無計。於是父子夫妻相棄,痛哭分攜。鬥粟一兒,百錢一女。豪民大賈致
有不損錙銖、不煩粒米而得人全室以歸者。其丁壯者去為兵,老弱者展轉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