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紅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陳澈聽了李木子的轉述後,不由奇怪道:“這事怎麼還和楊無敵扯上關係了呢?”
“行吧,我們再去問問張道藩。”
“對,承彥是問了不少關於楊無敵的事情。但這個和案子有關嗎?”張道藩聽聞後說道,“當時,楊無敵的事情傳遍大啟,整個大啟整個京城的人都在談論。不光是承彥,其他人也來問我。”
景元十三年秋,西路軍楊無敵奉命帶領百姓往南遷回乾州。遷回途中,慘遭遼軍伏擊。
楊無敵英勇抗敵,戰至最後一刻,身中數箭而亡。
先帝回京以後下旨贊楊無敵,“以孤軍守險隘,血戰三日,身被二十七創,猶執纛不退,終護三萬百姓渡漳水而南。陳家谷一役,雖天不假年,然將軍以血肉築長城,使胡馬不敢南窺,其節烈之氣,直貫蒼穹!”
後先帝追封楊無敵為 “靖北武烈王” ,配享太廟,立忠烈祠於洛京朱雀街,春秋二祭,百官皆拜。賜丹書鐵券,鐫“山河同壽”四字,懸於楊氏宗祠,永彰其功。
所以這種情況下,大街小巷都在議論楊將軍,張成彥的詢問就顯得不那麼顯眼了。
“沒事兒,您就說說他到底問什麼了。和案子有沒有關係我們會判斷。”陳澈道。
張道藩印象還挺清楚,“他問的是楊無敵為什麼要帶著南下的百姓走陳家谷?”
“為什麼?”陳澈低頭自己重複了一遍,“他是在懷疑楊無敵的策略?”
“小孩子麼。他也不懂打仗,第一次上戰場,什麼都是好奇的。我就和他解釋一下楊無敵當時的情況。”
張道藩沾了點茶水在桌上畫了一下,“當時我們東路軍從白道溝向沙洲進發,這一路我們的戰事都很順利。”
“西路軍戰事有些坎坷,英州一戰後,西路軍中楊無敵的玄武軍雖然勝了,但元氣大傷。先帝下令,讓楊無敵的玄武軍帶領英州百姓南下回大啟乾州安頓。”
“他南下的時候經過陳家谷北被遼軍伏擊,他派了一支隊伍繼續護送百姓,而自己帶著六百人抗擊遼軍。六百抵六千,拖了整整十日,保證了百姓入城。他自己戰竭而亡。”
“承彥問的就是楊無敵南下的路線,他說為什麼楊將軍不從藍家灣走,這裡距離乾州路程更短,他卻花力氣從陳家谷繞行?”
已經二十幾年,陳澈對戰事也不甚瞭解,“這麼聽下來我也這麼覺得,所以這是為什麼呢?”
“哎,戰事瞬息萬變,所有人事後都能指點江山應該如何如何,當時換他在戰場上他又不能未卜先知,也沒有更加詳細和全面的情報,只能靠自己的經驗判斷。”
陳澈虛心求教道:“那張將軍您是怎麼想的呢?”
張道藩拿了一隻茶盞放在了西面,“北遼南大王的五萬精兵就在這裡,從這到藍家灣大概三日的腳程。楊將軍是個謹慎的人,多繞二十里路到陳家谷,可以避開南大王精銳,他以百姓安全抵達為目的,這麼行軍的規劃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
“畢竟誰也不知道南大王奚翰霆在陳家谷一帶有伏兵。當時我們在戰場上,都以為南大王奚翰霆的兵力全部集中在藍家灣北。後來,也是這場戰事拖了十日之久,讓我們東路軍得知了訊息,及時調整,不然奚翰霆完全有機會從我們後側包抄我們東路軍。”
陳澈皺了皺眉,心想這案子如果牽扯到戰事就很麻煩了,涉及的人和事都不好查證。
“這些我和承彥都說了。他聽了以後也挺信服的,還說原來是這樣,是他想岔了。”
張道藩眯著眼看著遠處,“對了,說起來,他應該是與楊無敵見過面的。”
“他當時的的衛親軍馬步軍司全部編入定州軍,這支一千人的部隊主要是負責先帝所在的東路軍軍需保障。景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