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並因此走上大乘菩薩道。
大乘佛教徒為了一切眾生的最終解脫而發願修行佛法、證得無上正等覺,這種發心稱為菩提心。
在輪迴裡流連日久、被貪嗔痴慢疑訓練有素的我們,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談何容易。不過,我們還是要發願,哪怕不是十分的誠心甚至帶著疑慮,也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這個願望。我們的心有一個特點,就是可塑性極強,只要不斷訓練,什麼假的在我們心裡都能變成真的。久而久之,假裝發心也能把真的菩提心激發出來。
菩提心並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為基礎,有著翔實的建立步驟。
一、四無量心
&ldo;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rdo;,希望所有眾生都快樂,這便是慈心。
慈心相當於內心毫無偏見的友愛之情,培養慈心也可以看做是培養愛的能力,學習以真誠和善意去對待眾生、與外界相處。對普通人而言,一開始就平等地關愛所有眾生頗為困難。通常我們從自己開始,願自己快樂,然後懷著快樂的心情逐步將友善擴充套件到我們愛的人、親友、陌生人、讓我們憎惡的人以及一切眾生。
有人告訴我:做善事後,如果只是把功德籠統地迴向給&ldo;一切眾生&rdo;並不難,但如果具體聯想到自己的敵人,則很難心甘情願地把功德也迴向給他們。
有這種想法很正常,因為你心中的&ldo;一切眾生&rdo;只是一個名詞,沒有具體的內容,或者至少不包括那些你不喜歡的眾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強調發願的對境是逐步擴大的。有偏見、有侷限都不是大問題,關鍵是不自欺,不敷衍。
對自己友善並不是放縱自己,因為放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讓我們內心安樂。友善意味著以溫和的方式瞭解自己,帶著幽默感去觀察自己的傲慢、無知、冷酷、僵硬。這些東西雖然頑固,說到底不過是自心玩的可笑把戲,你弄清這把戲背後的玩法,就能逐漸不再被它迷惑。
透過對自己行為和感受的觀察,我們會慢慢了解到什麼樣的行為給自己帶來快樂,什麼樣的行為造成痛苦。為了讓自己快樂,我們將學會謹慎取捨身體和心的行為。
在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足夠誠實和專注,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和他人。我們喜歡誇大內心的感受,尤其是負面的感受,雖然這樣做會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們因為不想把心開啟,不想原諒某個人,或者不想面對真相,而寧願相信自己深受傷害。有時讓自己心碎比寬恕要容易、痛快得多。
由於缺乏覺察,我們不能看清事物的狀況,不能了知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使自己處於不必要的傷痛、焦慮和混亂中。
即使出於善意,我們說話、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給他人造成傷害,不過我們總以自己發心好為理由忽視這種傷害。事實上,這樣做只說明我們並沒有準備敞開心胸,在內心深處並不想要與他人交流。許多人在生活中面臨的最大僵局就是習慣性地封閉自己,排斥與外界交流,任何一樣東西都可能被用來搭建自他之間的藩籬。是非對錯、道德觀、價值觀、信仰都能成為拒絕交流的好藉口。你認為自己是對的,是站在道德、正義一邊的,所以有理由漠視對別人的傷害。或者,你認為自己對生命、世界的瞭解更深刻、更透徹,因而很難向不信因果的人表示應有的開放和友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