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六度,梵語稱六波羅蜜,意為&ldo;渡到彼岸&rdo;。
渡到彼岸比喻我們藉助這六種方法,超越二元對立的狹隘思想,達到豁然開朗的自由境地。
六度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寂天菩薩的《入行論》和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所講的即是六度。這裡只是簡單地闡釋六度的基本含義。
六度不是&ldo;優秀佛教徒&rdo;的行為準則,不是&ldo;必須這樣&rdo;、&ldo;不準那樣&rdo;之類的硬性規定。在大乘修行者的世界裡,菩提心攝持下的一切行為都是方便善巧的。
1佈施
不是因為你是佛教徒,不對弱者表示同情便覺得很沒面子,你才去佈施。出於宗教或哲學的動機去行善,是不符合佛陀教法的。
佈施的精髓是捨棄貪執。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的東西送出去,不論東西本身貴重與否,都不算清淨的佈施。
我們透過佈施來破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所以並不存在施惠於人這回事,也就沒有必要居高臨下、沾沾自喜,或為佈施的結果牽腸掛肚。
佈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給予。如果別人需要的東西,我們有,就給他。為了佈施而刻意去爭取、去積累財物,佈施本身便成為一種執著,顯然與佈施的精神相違背。對已擁有的,隨時能放棄,對未擁有的,不再貪求,內心滿足,這便是最好的佈施。
上面講的主要是財物佈施,但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法佈施和無畏施。
2持戒
戒律常被人誤解為束縛。
把自己五花大綁,困在條條框框之中動彈不得,這只是跟自己過意不去,佛教徒的持戒不會這樣生硬無趣。
戒律指適當的行為,持戒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其目的是不傷害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
留意觀察言行,我們會發現自己總是在錯誤的時間、地點做錯誤的事,像一隻闖進瓷器店的大象,把周圍弄得一團糟,自己也滿身是傷。
佛陀慈悲地教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協調起來,不再因為笨拙而受苦。看見我們裝模作樣、自欺欺人而又總是弄巧成拙的情景,諸佛菩薩都會發笑。所以,持明無畏洲說:&ldo;持戒就是所作所為別再讓諸佛菩薩發笑了,不然在他們面前該多麼難為情。&rdo;
3忍辱
行為精準意味著我們須保持正念,不輕易對狀況下評斷、做反彈,這正是忍辱的要義。
任何情況都能適應,任何可能性都會被接受,大乘修行者的內心始終是開放的。沒有趨避,所以沒有恐懼,也不會不耐煩。他的心太柔韌、開闊,可以無憂無懼地包容一切。修忍辱波羅蜜的行者就像大地,因為有承載萬物的能力,才匍匐在萬物的腳下。
4精進
透過佈施,我們學習放下貪著;執著減輕,行為便不那麼容易造成傷害,這是持戒;不容易起嗔恚心,這是忍辱。生活中由此而來的變化令人歡欣鼓舞,於是我們的六度之行進入一個新階段:歡喜、持續修行的階段。
精進不是因為必須而勤奮去做事。
我們對自己的創造力,對自己的變化充滿了興趣,因而想知道更多。如果生活過於繁複,妨礙了這種求知,我們便歡歡喜喜地讓生活簡單。如果這種求知需要一輩子,我們便一輩子歡歡喜喜地走在求知之路上,不因為旅途艱辛漫長、看不到終點也似乎沒有終點而著急、沮喪,這就是精進。
5禪定
禪定是指捨棄散亂。
一般未經過禪修訓練的人很難把握自己的心念,總會不由自主地攀緣外境。沒有定力而企圖在喧鬧之中不散亂,幾乎是不可能的。對初學者而言,寂靜處遠離誘惑和嘈雜,是幫助生起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