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命,沒吃的怎麼辦?呵呵,抱歉:這事不歸我管,活該!
遠道而來的兵士們憤怒了:去你孃的罷,誰再替你賣命誰是傻13,老子不玩了!一鬨而散。張鴻功的五千晉兵精銳全跑回山西、耿如杞的標營和太原營也跑了近千人!
痛定思痛,亡羊補牢。
教訓是深刻的,崇禎終於明白了自己處理問題的不當之處,急忙糾正:把耿如杞和張鴻功砍頭!
看到這裡,相信讀者們都能理解以後不論是李自成還是多爾袞們掃蕩大明時,各地實力官員和軍頭們為什麼都是那種眼睜睜看崇禎去死的態度了吧?
如果還有不明白的,不久以後,朱由檢又給大家補了一課。崇禎九年,多爾袞入寇,再次威脅京師。朱家宗室唐王朱聿鍵親帥千餘王府護軍北上勤王!
一路上風雨兼程,還跟遭遇的內地流寇農民軍打了幾仗。不用說,王府護軍是精銳中的精銳,人數雖少戰力爆棚,面對幾撥佔絕對優勢的農民軍,都打贏了!
訊息傳到京師,崇禎被深深地感動了。果斷下令:祖制,藩王不得入京!率軍來援的唐王廢為庶民,終身監禁鳳陽!
!
所以,享受到地方官如此無微不至關照的關盛雲,不由得不開心!
浩浩蕩蕩兼舒舒服服開到同州(今大荔),派遣關建林帶了一百健卒,由陝西提刑按察使司副使王子瑜大人陪著,去渭南接羅詠昊父子,大部隊繼續向朝邑進發。
潼關是東出豫省的最後一站,為了等羅軍師,也為了最後狠狠敲一筆竹槓,關盛雲在這裡駐紮下來。
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南亙秦嶺,北有渭水、洛水匯入黃河抱關而下。周圍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小道,明朝以前往來僅容一車一馬。杜甫曾留下“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來形容其地勢之雄險。
洪武九年,潼關衛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由一座關卡擴而為城。不過,因為是軍事要衝,城中鮮有普通百姓。大都是軍戶,居民要麼是現役的兵士,要麼是軍士家屬。
因為與陝省達成的默契,關盛雲部沒有公然打出標明身份的旗號,只是用各營將官的營將旗引導部隊成建制行軍,鎧甲武器金鼓旗幟都是從官軍那裡或搶或詐來的,再加上都指揮僉事鮑直才大人等的斡旋遮掩,這支駐紮在近旁的大軍此時不僅沒有引起河南方面的警惕,就連潼關衛的守軍也誤以為他們是奉陝西都司府命令調動的友軍,因而錯失了向豫省,乃至京師發出緊急警報的最後機會。
恰恰相反,陝西三司聯署發出的捷報,以及用石灰醃了的兩百六十九級“流寇首級”已經快馬加鞭地馳在通往京師的官道上。
潼關衛原本屬陝西都司府管轄,洪武九年擴建後,劃歸了河南都司府。再到永樂年間,潼關衛劃歸中軍都督府直轄——既然不屬於陝省的軍事管理系統,陝西都司府的兵馬調動不通知他們,雖然略顯牽強,但也說得過去。
潼關衛的地位極為特殊:行政區域上屬於陝西,但卻不歸陝西都司府管轄,不僅如此,甚至還管轄了山西的一小塊地方!
造成這種怪異現象的原因是明朝獨特的軍事衛所制度。
我們知道,明朝的行政系統是中央有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下面是省一級的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省政府,再然後是府、州縣。
而軍事管理系統,則為中央是前後左右中的五軍都督府,下面省一級是都指揮使司,再然後是衛,衛下設千戶所,再下是百戶所。
這樣梳理,明廷的行政管理、軍事管理兩條線就比較明確了:與中央政府的行政六部對應的,是軍事部門的五軍都督府、省一級承宣布政使司對應的是都指揮使司、府對應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