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蘇聯乾脆切斷對中國援助的西北通路,英國則在打通援助中國的西南通路上,不斷的製造事端,破壞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結果是,中國在整個大戰中,根本得不到應有的援助,反而造成中國內部的鬥爭加劇,而在最後的關鍵時刻,中國被迫將決定勝負的軍力,派到緬甸原始森林中進行遠徵,而使得中國戰區面臨日軍全力出擊,而幾乎遭到全面的潰敗。當中國正從重創中復員之時,日本力已經面臨力竭投降的前夕,因中國因為沒有國力與軍力做為後盾,也就使得雅爾達秘密協議出賣中國,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
就歷史的形式而言,第二次中日戰爭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是正式的結束了,但是就中國的領土與主權的制度而言,國際強權對中國的欺凌,至今仍然留下歷史的傷痕。最大的損失,就是全體中國人民對於抗日戰爭歷史的集體失憶症,讓中國這段在人類最為悲壯的歷史上之犧牲與貢獻,就被政治利益考量之下,受到扭曲與淡化了。結果是,中國人誤以為在大戰中,自己是一個沒有重大貢獻的民族,只是一群可憐無助的人質,看著自己的國家被蹂躪,看著自己的同胞被殺害,看著自己的婦女被強暴,只能等著偉大的盟國大軍來拯救中國。所以,中國人在戰後,完全缺乏對自己民族的自信,甚至對自己民族的認同,也產生了混淆,中國人沒有這段歷史真相的認知,中國當然就無法成為泱泱氣度的國家,去展望未來。
此外,目前外蒙古已經是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香港與九龍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才正式歸還中國,臺灣的政客至今還在所謂主權未定的歷史陰影下,拒絕承認中國主權統一的原則,而臺海的分裂,仍然看到美國與日本在背後的幹預,琉球的主權以及釣魚臺的歸屬,都仍有極大的問題需要釐清。
386 中國抗日的光榮不能遭到抹殺
更不幸的是,中國英勇抗日的歷史,竟然因為國內外的各種政治因素,而遭到遺忘與扭曲的命運,中國人也無法瞭解自己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有的光榮與不幸命運的歷史,這些都是源於第二次中日戰爭歷史失憶所留下的後遺症。
日本在戰敗之後,立刻就遭到美國的優待而展開重建,日本人就充分地瞭解,盟國是萬分不願面對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所提供之重大貢獻的事實,否則盟國就無法解釋,為何要出賣中國這個盟友之利益的嚴重疑問。
英、美盟國的自我欺騙的邏輯是,既然中國在整個的戰爭中,貢獻極其的「微不足道」,出賣中國的國土與利益給蘇聯,以圖提早結束戰爭便是個「不得已」的作法;所以日本也順帶假裝認為,戰爭對中國的傷害「其實有限」[6],日本就更不肯向中國服輸,也更難承認其歷史的錯誤了。
根據歷史的事實是,中國抗日長達十四年之久,造成日軍深陷在中國的戰略陷阱中,而無法自拔,以中國為基地的空軍,更是切斷日本作戰資源生命線的關鍵所在,比美國空軍對日本進行直接的戰略轟炸,對於破壞日本的總體戰力效果更大,這樣日軍只能以一半的兵力去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及攻佔南亞,當然無法完成攻陷印度到達中東,與德國會師的戰略目標,日本的作戰資源供應線,更是受到來自中國基地空軍的重創,而使日本的總體戰力,無法全力的運轉。
我們承認,由於中國始終無法得到美國大量的軍援,造成華軍無法在亞洲大陸的作戰中,扮演一個積極反攻者的角色。(但假如英國與蘇聯沒有得到比中國多幾十倍與及時的援助,他們能在反攻法西斯的作戰中,扮演個有份量的角色嗎?)
但是這絕非是中國方面的錯誤,或是中國的軍隊不能作戰,而是盟國在策略上故意的刁難與有預謀的犧牲中國。中國在幾乎山窮水盡之時,仍然堅持將抗日戰爭打下去(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一個盟國有過這種堅毅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