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肅清華南與華中後撤的日軍陣地之後,中、美大軍可以繼續北上,直接攻到長城一帶,這時蘇聯軍隊可能還沒有參加對日作戰,或是日蘇才剛剛開始在進行苦戰。這時美國可以公佈準備要動用原子彈的最後通牒,日本在這種危機狀況下,早已失去作戰意志,投降是已經是必然的結果。這樣中國有了強大的部隊,直接可以越過長城,進入東北與內蒙古,那麼赤色法西斯也就不可能強迫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更不會有日後中國內戰、韓戰與越戰的重大犧牲了。在猛烈打擊敵軍、迅速結束日本抵抗、減少盟軍傷亡的戰略前提下,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應是一個可以接受的作戰決定。但若是從當時歷史的全域性眼光來衡量,杜魯門決定使用核子武器轟炸日本,則是犯下政略的大錯誤。因為日本投降在即(杜魯門等美國決策階層已經知道這個事實),蘇聯準備大軍掠奪中國,中國本身尚未完成勝利與接收的準備,美國投擲原子彈,只給蘇聯增加機會,與給中國產生混亂而已。並不是如通俗歷史所說,原子彈是迫使日本決定投降的主要原因(日本已經決定投降,但是找到最糟糕的中間人,史達林來傳話)。
因為早在一九四四年八月,小磯國昭奉命組閣,日本已經有意以和談方式解決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小磯集中力量,企圖解決中國事變,但失敗而下臺。一九四五年四月,由鈴木貫太郎出任日本首相,日本更是願意以投降來結束戰爭。但是日本政府當時最大的錯誤,就是私下委託蘇聯來進行和談斡旋,而給蘇聯獲得內線訊息。因此蘇聯以&ldo;參戰&ldo; 為名,進行掠奪東北亞的大計劃。其實日本政府應該公開表達和談立場,或是與瑞士、瑞典等國進行直接明確的投降接洽。而到了一九四五年六月,美國海空軍開始接近日本本土,對它進行猛烈的攻擊,已經使日軍失去了有效抵抗的能力。所以當時美軍的參謀首長李海上將,就反對美國使用核子武器,因為他認為,日本已經崩潰與就要投降了,沒有理由要對日本投擲原子彈,而讓美國留下歷史的爭議;李海也強烈反對把蘇聯引進遠東戰場,更不贊成美國應許蘇聯任何利益,徒然讓蘇聯來中國與亞洲製造更大的問題。
何況,此時中國已將在緬甸作戰的部隊,全數調回中國戰區,其它中國的部隊也開始獲得美軍的大量援助與訓練,作戰能力正在快速的提升之中。因此美國政府應該能夠記取歐洲赤色法西斯興起的危機教訓,而設法更為直接的告知日本政府原子彈實驗成功的威力,同時加速在華南港口登陸,將巨量的作戰物資,經由海港運送來支援中國的軍隊。只要中國能夠得到大量的援助,不但會增加中國軍隊的戰力,更為鼓舞中國全體軍民的抗日士氣,只要中國軍隊全力對日軍發動攻擊,美軍繼續轟炸日本,切斷所有的交通路線,美國根本不需要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攻擊,日本就已經決定投降。因此美軍使用原子彈攻擊日本,只為蘇聯減少參戰的成本,增加參戰的勝算而已,並沒有縮減多少盟國戰勝日本的時間與成本,但卻讓東亞成為紅色法西斯掠奪與發展的歷史悲劇成真。
當然蔣介石在盟國集團出賣之下,被迫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固然是他個人在重大壓力下所犯的錯誤,但這也是當時分裂與衰弱的中國,必然得到之歷史悲劇結果。假如中國當時不是陷入國共內戰的前夕,國力殘破不堪,而無力應付國際強權的壓力,蔣介石應該會有全力一搏的本錢與勇氣。事實上,假如蔣介石不同意雅爾達密約,延安也會同意讓蘇聯掌控中國所有戰後利益的。更為現實的是,就算分裂與衰弱的中國,不接受雅爾達密約,蘇聯一樣要侵略中國,不但奪走外蒙古,甚至還會加上東北。在談判中蘇友好條約之時,蔣介石眼見當時的大局,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無論中國是否簽約,蘇聯的軍隊都會侵入中國的東北、內蒙甚至華北,簽約還有可以約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