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拾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上學的時候,每週五我們就特別期待能早點回家,因為回到家爸爸媽媽就可以給我們改善伙食了,而每週日我們又盼著早點去學校,因為學校有要好的閨蜜和同學,還有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們上學的時候不用幹農活,似乎學生時代我們都在回家和去學校這兩者中來回切換著期盼。
每週五我們都是一路小跑著回到家,週六早上就開啟一週的清洗日常,老家的邊上走上一百米有條流動的活水,那是我們每週固定清洗鞋子和書包的地方,因為那會偷懶,流動的活水,只要清洗一遍就可以了,根本用不著漂洗兩遍,自然玩水是我們喜歡的專案。
小河上用木板架了兩座小橋,上面可以洗衣服鞋子,也可以清洗蔬菜,自然因為橋在水上面,長期的溼潤環境,也就長了很多青苔,有時候不小心會腳滑,小時候也掉下去無數次,只是水只有比膝蓋深一點點,自然是淹不著的,所以家人也放心,最多掉下去把衣服弄溼了,會被數落一番。
每次把換下的鞋子放在河邊上的洗刷石上面刷,淋上洗衣粉,用鞋刷反覆刷,直到露出鞋子原本的顏色,鞋帶也一根根的取下來,反覆的搓洗乾淨,然後用流動的河水,漂洗乾淨,把鞋子放在河裡流動的活水裡反覆的刷洗,洗乾淨後放一側先晾著。
每次忙完我們就開始撈蝦米了,河蝦好像是最靈活的,不小心輕輕觸碰到了,河蝦立馬跳出好遠,等慢慢把它弄過來又要好久了,那會可以趴在上面一動不動的抓河蝦,用雙手輕捧水草和蝦一起,然後瞬間合併雙手,快速上岸,慢慢在水草中找河蝦,找到河蝦後用個瓢把它養著,這就是專屬於孩子時候的快樂吧。
家裡面有個四合院,四合院裡面有口井,都是按壓式壓水的,小時候井邊上有個裝水的瓢,瓢裡一般都常年有水,因為壓水井要“引水”,就是每次很久沒有壓水了,要先往井裡倒上一瓢水,然後加速來回抬壓手柄,水慢慢的就會從管道流出來了。
井水冬暖夏涼,井的四周有個可以蓄水的小水池,平時我們要洗東西我們就把出水口堵起來了,然後就成了一個洗衣服的水池,而每週六早上,我們便會把這周去學校要穿的厚衣服、書包都洗乾淨了。
我們用鞋刷加上洗衣粉,把衣服放在竹子做的搓衣板上,慢慢的刷洗直至把汙漬刷乾淨,然後放入水池,衣服用清水多漂洗兩次撈出來,擰乾晾曬在木樓欄杆上曬著,鞋子則倒掛著,鞋子和鞋帶分開晾乾,記憶裡我一個書包就足足背了三年。
記得從小媽媽就說過,家裡條件不是太好,衣服不一定要穿很新的,但一定要乾淨整潔,所以小時候我們晾曬的衣服,在媽媽的要求下要統一把不穿的那面曬太陽,而且衣服必須曬得沒有褶皺,每天太陽下山前得把衣服收下了疊好,衣服和褲子襪子分開疊好,內穿的衣服必須要隔夜,不能是當天曬當天穿。
長大後才知道,有些習慣都是在媽媽從小的教育下養成的,潛移默化裡我們學會了很多生活的必備技能,而這些也是我們成長裡必須經歷的。媽媽從小就不幫我們洗衣服,這也是源於爸爸的成長,媽媽總結出來的經驗,小時候覺得自己的媽媽好像和別人家的媽媽有些不一樣,內心又疑惑,卻又不敢多問,記憶裡我上小學以後,媽媽就不幫我們洗衣服了,而且她們的衣服我在家,她們也不洗了。
那會覺得洗衣服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自然衣服的乾淨程度是和我的心情有關的,心情好衣服就會認認真真的洗乾淨,漂洗兩遍,心情不好,衣服也就只有洗一遍,漂一遍,自然是不乾淨的,平時我們的換洗衣服放那,就算放一個星期,媽媽都不帶洗的,後來自然知道媽媽是不幫我洗,於是沒有依賴的情況下,我們就開始了自力更生,每天換洗下來的衣服都自己洗了。
長大後聽媽媽講了奶奶和爸爸的故事,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