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第1/3頁)
海風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平心而論,史可法不是軍事家,這位崇禎元年的進士,其實只是個文弱的儒生。儒家歷來信奉的是&ldo;修、齊、治、平&rdo;之道,這中間,&ldo;修身&rdo;是第一位的。史可法個人的品德修養毋庸置疑,一個頗有說服力的例證是,他年過不惑而無子,妻子勸他納妾,他嘆息道:&ldo;王事方殷,敢為兒女計乎?&rdo;終於不納。這樣潔身自好的君子,在那個時代計程車大夫中相當難能可貴。若是太平歲月,讓這樣的人經營國事自然沒有問題,但偏偏他又生逢亂世,要讓他去督師徵戰,這就有點勉為其難了。在浩浩狼煙和刀光血影面前,他那點孱弱的文化人格只能歸結於滅寂和蒼涼,歸結於一場酸楚的祭奠和無可奈何的悲劇性體驗。
這裡,我得說到一樁政治文化史上的軼聞。就在清軍兵臨揚州城下的幾個月前,清攝政王多爾袞曾致書史可法勸降,史可法有一封回信‐‐《復多爾袞書》,寫得相當精彩,今天我們捧讀時,仍舊會感到那種澎湃湧動的凜然正氣。關於這封回信背後的作者,歷來有多種傳說,但可以想見,當初作者在起草回信時,必定是相當投入的。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封回信,把史可法的文化人格揮灑得淋漓盡致。吟讀之餘,史可法或許會想到歷史上的一些事情,古往今來的不少好文章都是兩軍決戰前&ldo;羽檄交馳&rdo;的產物。首先是那位叫陳琳的揚州人,他替袁紹起草的《討曹檄》使曹為之出了一身冷汗,久治無效的頭風病也因此痊癒。南朝梁文學家丘遲致陳伯之的勸降書寫得那樣文采瑰麗,把政治誘導和山水人情交融得那樣得體,&ldo;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rdo;,誰能相信這樣清新明麗的句子會出現在冰冷的勸降書中呢?&ldo;初唐四傑&rdo;之一的駱賓王更不愧是大才子,他的那篇《討武氏檄》,連被罵的武則天看了,也拍案叫絕,驚嘆不已。這些千古佳話,史可法此刻大概不會不想到,因此,他很看重這篇署名文章。事實上,就憑這一篇《復多爾袞書》,後人就完全有理由認定他是一位文章高手,而忘卻他是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尚書、節制江北四鎮的督師輔臣。無論這篇文章是不是史可法的手筆。
說史可法很看重這篇文章,還有一個頗有意思的旁證。據說史可法對自己的書法不甚滿意,便四處徵求書法高手執筆謄寫。這時,書法家韓默正好在揚州,便到軍門應召。關於韓默其人,我知道得很少,但僅從史可法對他的賞識來看,大概檔次也是不低的。韓默筆走龍蛇時,史可法和諸將都在一旁觀摩,只見那素箋上氣韻飛動,從頭到尾一筆不苟,雖微小到一點一畫,也不離&ldo;二王&rdo;的筆法。書畢,史可法讚賞再三,這才令快馬送出。
今天我們很難猜測史可法站在督師行轅門前的臺階上,目送快馬遠去時的心態。對國事的惆悵?對明王朝的孤忠?對江北四鎮防務的憂慮?實在說不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對剛剛發出的這封復書的幾許得意。中國的文化人總是把文章的力量誇張到十分了得,似乎一篇檄文就可以讓人家退避三舍,最典型的莫過於李白表演的&ldo;醉草嚇蠻書&rdo;,憑半壺水的洋文便震懾住了覬覦唐帝國版圖的番邦。《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說&ldo;筆尖兒敢橫掃五千人&rdo;,牛皮吹得還不算大。詩聖杜甫就有點豁邊了:&ldo;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rdo;一支舞文弄墨的纖纖之筆,簡直有如上帝的魔杖。既然文章有這樣無所不能的造化之功,人們便生生世世地重視考究起來,斟酌推敲起來,咬文嚼字起來,好像一字一詞的差異,就真能演化出天壤之別的大結局來。北宋末年,開封城陷,宋金議和,趙桓(欽宗)遞降表,文中有&ldo;上皇負罪以播遷,微臣捐軀而聽命&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