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第1/2頁)
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的身份,是詞臣、文字匠。他的官場形象,是沉默,無所作為。官場上的時光,一刻值千金,他卻整整沉默了19年。
這裡面,徐階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低估。
其實徐階與張居正,根本是兩種型別的官員。人們對徐階的責難,多半有道理。他樂於居間調停,玩平衡;一遇險阻,立刻後退。海瑞說他是&ldo;甘草國老&rdo;,&ldo;畏威保位&rdo;,大概是不錯的。他的原則,就是要把事情幹成,否則就不幹。
楊繼盛上疏倒嚴嵩,他不贊成,認為無益。楊繼盛因上疏得罪嘉靖而下詔獄,他不援手,認為事情已不可為。張居正對他的麻木不滿,他卻不無幽默地讓居正自己去試試。‐‐不用真的去說情,只讓你設身處地體會一下難度。
而張居正,則與高拱是一類人物。他們倆都是要做事的,劍在匣中則鳴不平。所以才有相期&ldo;以平治天下為己責&rdo;,要做&ldo;救時宰相&rdo;。他的原則,是要幹事,對&ldo;無為&rdo;的狀態感到難以忍受。
老師的傳授,對他,顯然起了作用,張居正接受了徐階的策略。就是,將&ldo;要把事情幹成&rdo;作為第一原則。
因此,在張居正&ldo;剛&rdo;的一面上,又加上了&ldo;柔&rdo;的色彩。直到嘉靖四十五年他即將踏入內閣的前夕,都處在&ldo;守雌&rdo;狀態,養精蓄銳也。進入內閣後,開始也很謹慎,直到大權獨攬為止。
先柔後剛,是他仕途生涯一條明顯的曲線,這也是他和高拱日後的命運有天壤之別的關節點。
我可以等待,我甘願沉默,但不是無原則的,為的是拿到&ldo;幹事的權力&rdo;。
張居正說過,徐階&ldo;沉機密謀,相與圖議於帷幄者,不肖一人而已&rdo;。很多機密的國家大事,徐老師只和他一人商議。比如,嘉靖皇帝曾經懷疑過裕王的接班能力,讓徐階去查成祖是怎麼看待太子的。成祖故事,就是老皇帝老是想換掉太子。徐階會意,做了很好的解釋,打消了嘉靖的疑慮。張居正說,&ldo;此一事惟臣居正一人知之&rdo;。
徐階這樣做,自有他的用心,是刻意培養居正成大器。
這些薰陶日久,就讓張居正學會了掩蓋住本色,先隨波逐流,後中流擊水,免得尚未有所舉動,就被滔滔大水嗆死。
但是,張居正從本真上,是一個&ldo;貴乎自我&rdo;的人,傾心嚮往&ldo;竹林七賢&rdo;那幾個人&ldo;有謗牘盈於一世,而獨行者不以為悔&rdo;的氣概(《七賢詠•序》)。他只要一得手,就會&ldo;欲報君恩,豈恤人言&rdo;!才不管你同代人、還是後世人怎麼說三道四。
徐階把他作為&ldo;圖窮匕首見&rdo;的一個人物,在最後拿了出來,以挽回自己招攬高拱的失敗,這是一個大智慧。但徐相公絕然想不到,他一下子就為大明帝國放出了一頭潛在的雄獅!
要讓張居正儘快入閣!
這是徐階頭腦中電光火石的一閃。這位老先生,現在的思維完全集中在具體的人事問題上了,其實也難怪,中國的政治,歷來就是人事問題、權力分配的問題。至於主張些什麼東西,倒成了其次的。今天說這樣,明天說那樣,不過是拿到權力的一個手段而已。
徐階目前最看重的,恰好是張居正所具備的人事上的條件。首先,他跟李春芳‐‐目前的次輔‐‐是同科進士,李是狀元,張是二甲九名。同年,成績又都很好。徐階想:兩人彼此可能會服氣、會相處得很好,不至於兩個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