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1/2頁)
江擁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書記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抗美援朝的戰鬥歷程。38軍是第一批入朝參戰的部隊。從1950年10月22日由吉林省輯安(現為集安)跨過鴨綠江,直到停戰前十幾天才奉命回國,可以說經歷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過程。這期間,我在這支部隊先後擔任副軍長和軍長,始終同全軍指戰員戰鬥、生活在一起。我們軍在志願軍黨委和首長的領導指揮下,先後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部分師團幹部和炮兵,還參加了第五次戰役。第四次戰役之後,曾奉命在朝鮮北部一邊休整一邊擔任西海岸的防禦任務。1952年春二返&ldo;三八線&rdo;一帶擔任陣地防禦,並對敵進行數次戰術反擊。1953年1月,為粉碎美國侵略者兩棲登陸計劃,又重返西海岸準備反登陸作戰。在執行上述任務中,我們軍的廣大指戰員和機關工作人員,表現了英勇頑強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在進攻中,在執行迂迴穿插任務時,不顧敵人猛烈的炮火封鎖,克服一切疲勞和艱險,跋山涉水,勇猛前進;在防守中,不論敵人的飛機、坦克和炮火如何轟擊,能夠沉著堅定地固守陣地,大量殺傷敵人,即使在敵人力量大於我數倍的情況下,仍能頑強不屈,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仍不放棄陣地。許許多多負傷的同志不僅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也不離戰場。許多壯烈犧牲的烈士尚有一息時,仍鼓勵戰友消滅侵略者,爭取戰鬥勝利。他們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以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安全為懷,都以更多地消滅美國侵略者為快,都以爭取和維護東方和世界和平為己任。他們的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使他們把援助朝鮮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和保衛自己的祖國完全一致起來,同朝鮮人民和人民軍,親密團結,甘苦與共,為戰勝共同的敵人而奮不顧身。許多來自祖國的作家、記者,如魏巍、李莊、黃谷柳、劉愛芝、西虹等,曾隨部隊一起戰鬥、採訪,寫出了《誰是最可愛的人》《戰士與祖國》《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等感人至深的戰地報告,使全軍同志受到很大鼓舞。毛澤東主席、彭德懷司令員的鼓勵和志願軍領導機關的多次通令嘉獎,更使我們感到莫大的光榮。我們全軍同志都深深地懂得,沒有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沒有中央軍委和志願軍首長的英明指揮,沒有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大力支援,沒有兄弟部隊的密切配合,就沒有我們的勝利,也就沒有我們的光榮。
一個軍的情況反映不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整個面貌;我們軍又一直在朝鮮戰場的西線作戰,便難以反映出整個戰線的態勢。就是對本軍的情況,也只能盡我所知,盡我所能瞭解到的英雄單位和英雄人物的戰鬥史實,難免掛一漏萬,顧此失彼。為了比較準確而實在地反映38軍在抗美援朝中的戰鬥生活,曾徵求了在當時任軍政治委員的劉西元、吳岱同志的意見;而我們的老軍長梁興初,軍參謀長管松濤,軍政治部主任王樹君、副主任李際泰,已相繼故世,無法得到他們的幫助,這是十分遺憾的。
如果讀者能從這部回憶錄感受到志願軍愛祖國、愛人民、愛中朝友誼、愛和平的深情,並能瞭解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而受到啟迪,我則感到不勝榮幸,在朝鮮戰場英勇獻身的成千上萬的烈士,也會聊以慰藉了!
作者簡介
1917年出生於江西省瑞金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積極投身革命活動。1931年參加少年兒童團和先鋒隊,並任兒童團團長,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江擁輝同志歷任少共國際師四十三團通訊員,紅一軍團保衛局科員,紅一軍團二師特派員等職。多次與國民黨軍隊及反動民團作戰,並參加了二萬五千裡長徵。紅軍到達陝北後,他參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