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林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泰定元年(1324年)五月,有賓州方二之亂;七月有思州平茶楊大車、酉陽州冉世昌之亂;十二月有夔路容米洞蠻田先什用等九洞之亂。
泰定二年(1325年)五月,有柳州徭和潯州平甫縣徭之亂,達魯花赤都堅、都監姚泰亨在鎮壓變亂中戰死;六月有河南息州人趙醜廝、郭菩薩倡言&ldo;彌勒佛當有天下&rdo;,發動叛亂,直到十二月方才平息;十月有播州凱黎苗之亂。
泰定四年(1327年),有苗人祭伯秧之亂。
致和元年(1328年)五月,廣西普寧縣僧人陳慶安聚眾起事,並建號改元。
面對災荒,泰定帝並不吝惜府庫中的錢糧,有災必賑,而對於民變,泰定帝也並不手軟,派兵嚴厲鎮壓。他將很多宗王分鎮各地,雖有封賞之意,但加強地方控制,以宗王坐鎮鎮壓民變,則是他向宗王們索要的回報。
因災害無法謀生,百姓便會追隨不安分者鋌而走險,賑災工作能夠順利進行,才能使得民變無法發展壯大,成為顛覆王朝的燎原大火。
&ldo;泰定之世,災異數見&rdo;,卻能夠&ldo;天下無事,號稱治平&rdo;,泰定帝君臣的努力總算是有效果的。
但是,這就牽扯到一個重要的問題,無論是賑災還是打仗,都是需要大量的錢財,何況,泰定帝不吝惜錢財不僅表現在國計民生上,對於宗王勛貴的賞賜、廟宇的修建以及自己的享受(如中買寶物)也都大慷其慨。而仁、英兩朝留下的財政狀況卻很不樂觀,錢從何來?
前文說過,武宗即位花錢大手大腳,不得不用發行新鈔票來化解財政危機。而仁宗繼位,廢止了武宗頒行的至大交鈔,從延祐三年開始,一直用壓低鈔幣發行額來抽緊銀根,控制物價上漲。
可到了延祐六、七年,因為延祐經理的失敗,財政狀況每況愈下,仁宗不得不增加鈔幣發行額來彌補收支虧負,結果引起又一次通貨膨脹。這次通脹一直延續到英宗末年,英宗即使想改變也沒有時間。
泰定帝繼位,處處都要花錢,而又面對災變不斷,那麼就必須平抑物價並在縮緊銀根的基礎上增加國庫收入。
既不能再發行更多的貨幣,又要平抑物價,還要增加收入。
這事情很難。
但泰定帝做到了。
當然,並不怎麼懂經濟的泰定帝自己沒有這個能耐。完成這個艱巨使命的,是他一力重用的回回大臣們。
【正文】
元朝的理財派和漢法派之爭貫穿始終,因為有著&ldo;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rdo;的古訓,再加上理財派大都為色目官員,理財派往往被指斥為奸臣。從世祖朝的阿合馬、桑哥、盧世榮到武宗朝的脫虎脫、三寶奴無不如此,泰定朝的旭邁傑、倒剌沙、烏伯都剌等人,自然也沒能逃脫這樣的命運,被稱為&ldo;專權自用,疏遠勛舊,廢棄忠良,變亂祖宗法度,空府庫以私其黨類&rdo; 。
歷史上的黨爭往往是成王敗寇,理財派因為種種原因總是失敗者,&ldo;眾惡歸焉&rdo;便沒什麼奇怪。不過,人性是複雜的,善惡並不能截然分開,政治人物的作為,也並不能總是簡單的予以黑白的判斷。
泰定帝重用回回大臣,確實屬於&ldo;用人唯親&rdo;‐‐大力提拔自己的藩邸舊臣,使得漢人儒臣們對&ldo;時相多西域人&rdo;極為反感。但面對泰定帝執政期不斷的天災和不盡如人意的財政狀況,這些回回大臣們作出了相當貢獻,維持了經濟的穩定。
在他們的主持下,泰定帝恢復了仁宗朝減少印鈔數的措施,縮緊銀根,使得物價平抑。但朝廷的&ldo;鈔本&rdo;不足,儲蓄不夠,如何能夠縮緊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