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王佐入朝 (第2/3頁)
赫德外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陛下果然異於凡人。
用膳之後,劉辯實在不捨倆人,留宿荀彧、劉曄秉燭夜談。
劉辯對著兩人拱手以禮,正色問道“如今大漢危卵,民不聊生,不臣者眾,朕向二位諮詢救國之策。”
倆人對視一眼,荀彧先答道“臣以為,大漢危機始於黨錮之禍,使皇家與世家嫌隙,朝廷流失賢良,治政不善,疲敝百姓,引發黃巾之亂,後飲鴆止渴,為平亂而推州牧,導致地方軍、政合一,促成諸侯崛起。臣認為應再善用世家,軍、政分立,施懷柔之策,修養天下。”
劉曄提出異議“黨錮之禍有錯,皆因世家壓皇權,天下諸侯林立,也少不了世家身影。臣以為軍、政要分,天下要修養,世家更要制、用。所謂制、用既要管制,也要巧用。”
荀彧、劉曄倆人基本點出弊端,只是所站身份不同,對世家的態度有所不同,整體思路基本和劉辯所想一致。
思量倆人所說,劉辯也道出自己想法“兩位先生所說很有道理,但朕認為當下弊端還有一點,就是斷了天路。昔日高祖亭長出生,開國功勳多半白身,為何當今大漢,只有舉薦之制?百姓的孩子永遠是百姓,不被察舉者就泯滅眾生,朝廷也失去一位賢能。若那位賢能不甘心,不就憋著造反。應有一策,能為天下開新科,給天下能者一個機會,這也是朕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荀彧、劉曄沉思半晌,敬佩說道“陛下之遠略,實在遠見卓識,臣等佩服。”劉辯牽起二人手,欣慰道“有兩位王佐賢臣的輔佐,朕想我們定能開創一箇中興的大漢。制、用世家,軍、政分立,修養天下,天恩開科。”
荀彧、劉曄二人跪地叩拜“臣等定當竭力,不辱皇恩。”
劉辯攙扶起二位,想到當下,不由黯然嘆氣“國策都是以後長遠之事,如今董卓還在,時局不利,不知有未來否。”
荀彧說道“陛下不必憂愁,正如王司徒女兒所說,我方三勝,董卓三敗,何況陛下已經打敗董卓一次,董卓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我等只需堅持即可。”
劉曄也說道“根據楊太尉所說,我們現在精兵15萬,新兵25萬,並且新兵經此前戰役洗禮和這半月訓練,也初具戰力。我等只需繼續堅守至關東盟軍到達,董卓必亡無疑。”
由兩位王佐的肯定,劉辯也自信了不少,再問詢道“消滅董卓之後,兩個愛卿認為該如何再為一統?”劉辯也不再繞彎,如今諸侯林立,董卓造反就如鄭公射向周天子的箭,天下不臣者都躍躍欲試,當今天下,皇命所及不過兩三州郡而已。
此次倆人意見高度一致,異口同聲道“效仿高祖!”
劉曄說道“高祖立足川蜀,暗度陳倉入關中,以圖得天下。當今我等已在關中,立關中入川蜀更易而,待關中、雍、涼、漢中,川蜀在手,厲兵秣馬,修養三載,再不臣者,王師所至,無不投降。”
荀彧補充道“陛下仍是正統,敢冒天下大不韙者少也。陛下只需沉心閉守,憑關中之險,也不是那個諸侯可輕易攻取。守雍、涼、關中3年,足以成軍20萬,兩年內可取漢中、川蜀,五年內氣吞中原。”
聽著倆人建議,略有劉備隆中對的感覺,先佔天下一分,後謀求一統。細細想來,也是如此,關中良田沃土,而且易守難攻,若後面順利佔據雍、涼、漢中、川蜀,既有戰馬之地又有廣袤資源,想不成功也難,而且劉辯也才14歲。
三人暢聊至深夜,油燈補了兩次燈油。張讓實在堅持不住,最後跪求劉辯入寢,才草草結束。
倆人因還未立功勳,也是暫時隱秘好倆人,荀彧按照舉孝廉任職守宮令,劉曄任職中書令,這樣倆人能陪同劉辯左右,供其詢政問策,同時劉曄帶來1000宗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