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晉太宗司馬昱是晉元帝少子,從小見識不凡,著名學者郭璞一見他,便斷定&ldo;興晉祚者,必此人也&rdo;。但郭先生之意是他適合作為一名良相而非皇帝。晉穆帝永和元年(345),二十五歲的司馬昱官至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此時執掌朝政的人是大司馬桓溫。桓溫這人非常複雜,他既是一個擅權用事的野心家,但又有青史留名的高尚情懷。從心理學角度講,他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第五層次自我實現需要的需求者,而且還是相當偏執的那一類。這是位非常有趣的文化人,有許多成語和典故,比如&ldo;我見猶憐&rdo;&ldo;神州陸沉&rdo;&ldo;木猶如此,人何以堪&rdo;等都是他在某些場景下靈感偶至說出來的。
文化人雖多次大舉北伐都沒能收復中原,但分別重創了氐族的前秦、羌族的姚襄和慕容鮮卑的前燕,攻滅了氐族的成漢,在關鍵時刻斬斷了這幾個遊牧部族走向文明帝國的道路,避免了他們將傳統漢區建設成穩固的非漢族國家,為未來漢民族重掌中原留下了重要的空間,也算是他對歷史作出的重大貢獻。以桓溫的威望和實力,取代極度衰弱的司馬晉室似乎不難,但到底是在史書上留下王莽、曹丕那樣的篡臣名聲,還是成為諸葛亮那樣的千古名相,桓溫本人卻猶豫不決。但不管要當王莽還是諸葛亮,把權力抓夠都是基本前提,不然兩頭都免談。
司馬昱雖非皇帝,但作為宗室中最有頭腦的一人,始終頑強地為司馬氏積聚力量,等待&ldo;興晉祚&rdo;的機會。司馬昱禮賢下士,籠絡了謝安、謝尚、王坦之、王彪之、周撫等大批名士。其中,王謝兩家的勢力非常大,&ldo;王謝&rdo;在後世甚至成為豪門巨族的代稱,劉禹錫就用&ldo;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rdo;來形容漢晉門閥貴族在唐代逐漸式微的社會發展趨勢。同時司馬昱扶植另一位大將殷浩來牽制桓溫,透過不斷分化稀釋各家望族的權勢,漸漸提高宗室權威,漸有讓司馬氏從東晉諸豪族中脫穎而出的趨勢(皇族還要脫穎而出?悲劇呀)。站在當時的歷史角度而言,司馬昱不愧為一代良相。然而就在這時,一個非常尷尬的選擇擺在了他面前‐‐桓溫廢黜了晉廢帝司馬奕,要讓他當皇帝。
這實在是非常厲害的一招。第一,廢立君主能進一步提高權臣的聲威,王莽、董卓都行過廢立之事;第二,司馬昱集團最反對桓溫行廢立之事,那就擁立你司馬昱本人,造成司馬昱集團中很多人轉而支援桓溫的動議;第三,桓溫打著擁立司馬昱的旗號,打擊其他司馬氏親王,其實是在削弱宗室的總實力。最後這招還有一個很隱蔽的好處,將司馬昱從丞相提到皇帝位上,表面上是對他好,然而俗話說&ldo;君權高而虛,相權低而實&rdo;。皇帝的位置雖好,但掌政的深入程度其實不如丞相。和平年代皇帝好做,但在爭權時代,就了虛位的皇帝反而不便於撈實權了。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桓溫沒有放棄當諸葛亮的想法,不然他也可以立一個三歲以下的小皇帝捏在手中,而不是宗室中相對強勢的司馬昱。
司馬昱本人極不願意廢掉現任皇帝自己來當,但桓溫要你當你就得當,即為晉太宗簡文皇帝。桓溫來請司馬昱即位,司馬昱既不想當,又知道推不掉,只好對他痛哭流涕,弄得桓溫自己都很不好意思。
即位後雙方很快就進行了一次交鋒。桓溫逼新蔡王司馬晃&ldo;自首&rdo;,稱與太宰、武陵王司馬晞謀反,想把這幾個宗室核心一網打盡。桓溫將他們收監下獄,來找晉太宗商議定罪,要誅殺武陵王。晉太宗又只好痛哭流涕,桓溫固執再三,最後晉太宗下了一道手詔:&ldo;若晉祚靈長,公便宜奉行前詔。如其大運去矣,請避賢路。&rdo;字面意思是說:&ldo;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