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第2/2頁)
[美]傑克·威澤弗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包括科技、戰爭、衣著、商業、飲食、藝術、文學和音樂等等在內的&ldo;歐洲人生活的每一方面&rdo;,如何&ldo;由於蒙古人的影響,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生了改變&rdo;。具有反諷意味的是,恰恰也就是在文藝復興的後期,&ldo;歐洲啟蒙運動卻產生出一股不斷增長的反亞洲精神&rdo;;而&ldo;對蒙古人的詛咒&rdo;,則成為批判&ldo;亞洲劣根性&rdo;的最典型言說之一。此種歐洲中心論的幽魂後來又奇怪地與霸權主義的意識形態貼附在一起。就這個意義來說,作者的有關闡述似乎還是有所針對的。從中國讀者的角度說來,他們對歷史上的遊牧人與定居農耕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瞭解,較多的是集中在沿&ldo;長城南北&rdo;這一軸線而伸延的那個層面上。因此,本書按內陸歐亞草原帶的東西軸線來鋪展的宏偉畫卷,也一定會在體察成吉思汗與現代世界的歷史聯絡方面,給他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認識和啟發。
最後,我要從個人專業的角度說一點題外的感想。這本由人類學家撰寫的蒙古史著作又一次生動地提醒我們,歷史學研究固然應當充分發揮其人文取向的原有傳統優勢,但是與此同時,它也必須同各種相關的社會科學領域保持全方位的溝通和相互滲透。當代中國的各種社會科學,大都在1980年代才重新建立起來。中國的歷史研究者和高等院校的歷史專業教學,在對於如何吸納社會科學的理論、觀念和方法的問題上,至今仍缺乏最基本的意識。就如同一位文學評論家說過的:&ldo;我們都被創新的狗追得連撒尿的事件都沒有&rdo;。諸如&ldo;大部頭&rdo;、&ldo;多卷本&rdo;、&ldo;系列著作&rdo;和各種名目的量化指標,把本來就先天不足的一代專業工作者逼得根本沒有再學習的時間和精力,又給下一代樹立了很壞的榜樣,造成寫書人比讀書人還多的怪現象。正因為如此,當我讀到本書作者敘述一個計劃中的收尾式旅行如何變作&ldo;另一個五年的研究&rdo;時,我心中充滿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淒涼的感動!這不是一本毫無缺點的書。但是憑著作者在當年心甘情願地開始&ldo;另一個五年的研究&rdo;的精神,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值得我們認真去讀的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