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41]趙楊步偉《四年的清華園》,載臺北《傳記文學》,第7卷第4期,1965年10月。
趙元任(1892‐1982),字宣重,江蘇常州人。清著名學者趙翼(號甌北,有《廿二史札記》、《陔餘叢考》等著作)是其六世祖。宣統二年(1910年)十八歲時考中遊美學務處第二批庚子賠款留學生,該批留學生在全國400多名投考者中錄取70名。從當年金榜題名、後來成為著名氣象科學家竺可楨保留的一份原始發榜名單看,江蘇震澤縣的楊錫仁排名第一,趙元任名列第二。全體留學生中,後來在社會上名氣較大的有:張彭春,排名第十;沈祖偉,第十三;竺可楨,第二十八;胡憲生,第四十三;胡適,第五十五;胡達,第五十七;周仁,第六十七。處於古代科舉考生&ldo;孫山&rdo;地位的最末一名是浙江平湖的張寶華。至於誰是&ldo;名落孫山&rdo;者,已不可考。
又,楊步偉文中所說的張彭春(字仲述),乃著名的南開大學校長、教育家張伯苓之弟。1910年,張彭春與趙元任同期以第十名的成績考取庚款二期生放洋留美,在克拉克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研究文學、歐美現代戲劇。1915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及教育學碩士學位,為杜威的得意門生,此後在美國任中國留美學生聯合會指導。1916年歸國,任南開中學部主任,併兼南開新劇團副團長,開始了他在天津的話劇創作活動。周恩來、萬家寶(曹禺)等均為南開新劇團張彭春的學生。同年10月,南開新劇團公演了張彭春在美國創作的《醒》。1919年張彭春再度赴美國攻讀哲學,192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離美,赴英、法、德、丹麥等國考察。1923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兼教務長。1926年因與校長曹雲祥、吳宓等派系矛盾致發展到相互傾軋,你死我活之不能容忍地步,被迫辭職迴天津任南開中學和南開女中代理校長,兼南開大學教授,協助其兄發展南開教育事業,抗戰爆發後從事外交活動。
[42]載:李濟《我在美國的大學生活》,載臺北《傳紀文學》1962年,第1卷第5、6期。
[43、44]《李濟與清華》,李光謨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45]李濟《我與中國考古工作》,臺北《新時代》,創刊號,1961年。
[46]《王國維遺書》(5),載《靜安文集續編》,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出版。
[47]關於李濟沒有成為&ldo;五大&rdo;的原因,據1926年考入清華研究院的第二屆研究生戴家祥說,李濟當時正和美國弗利爾藝術館合作組織考古發掘事宜,在時間分配上,考古發掘佔相當比重,因而大部分薪水由美方撥發,每月300元,清華每月發100元,二者合在一起,正好和梁、王、陳、趙&ldo;四大&rdo;的教授薪水持平。(參見戴家祥《致李光謨》,載《李濟與清華》,李光謨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另據戴家祥信中雲:當時的清華研究院有王、梁、陳、趙等教授四人,各有工作室一間,助教一名。李濟同樣得到了一間工作室,一名助教的待遇,其助教是第一屆畢業生王庸(字以中)。根據院方安排,研究生可以直接找導師談話。因清華支付的100元並不是教授的薪水,故只能給個特別講師的帽子戴在頭上。想不到這&ldo;教授&rdo;與&ldo;講師&rdo;兩頂帽子的不同,造成了儒林士子多年的疑惑與不解。
另一種說法是,當丁、梁二人向曹雲祥推薦李濟時,曹一開始欲聘李為研究院專職教授,與前四人所戴的帽子等同,搞出個&ldo;五大導師&rdo;,即當年西蜀霸主劉備手下&ldo;五虎上將&rdo;的陣營,並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