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頁)
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之下於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人們拿出準備好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為的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後就不會再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後來人們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就想出用楝樹葉將米飯包裹起來,再在外面外纏上彩色絲線,這也就是後來的棕子。以後,人們將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雖然這些傳說都不可靠,但卻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屈原的熱愛,也說明了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老子騎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騎青牛飄然而去
《史記&;#8226;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
老子博覽群書、知識淵博聲名鵲起,許多學者都慕名前來討教。據說孔子就專程前往洛邑向老子問禮。
《史記》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若把老子的這段話譯為現代漢語,那就是:“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連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了。”老子的話非常直率,也非常中肯,同時也充滿著一種希望,就是要孔子去掉驕氣和奢望,審時度勢,守拙歸真,大智若愚,方能成就大業。
《史記》還記載,臨別時老子向孔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意思是:觀察問題很透徹、言辭犀利善辯的人,如果遭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好議論人,揭人的短處!作為子女和人臣,言語和行動都不能只考慮到自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當然,也指出孔子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這樣會傷害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這是何等的語重心長啊!《史記》還記述,當年孔子問禮於老子之後,對弟子們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也!”孔子把老子比喻為龍,而且有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可見孔子對老子是何等的尊重。這次入周問禮之行,使孔子大開眼界,大長見識,對其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啟迪作用。
老子是道教家學派的創始者,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倡導者,兩位哲人的這次相見可稱得上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見證。這也成了我國文化史上一個生動的故事。
在洛陽老城東關大街的文廟舊址前,如今仍然儲存著一塊牌坊式的石碑,上書“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9個大字。碑高356厘米,寬90厘米,龜形座。此碑乃清雍正五年河南府尹張漢與洛陽縣令郭朝鼎重修文廟時所立。這塊遲立的石碑,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兩千多年前孔子入周問禮的史實,記載著中國文化史上儒道兩位大師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