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殿試前十,李乾點狀元 (第2/4頁)
刁民竟敢害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頭來。
兩人目光相對,又同時移開,低頭批閱起了自己的那份考卷。
一份考卷要轉桌,從七個讀卷官手中都過一遍,才能算是被批閱完畢,每個人都要對其評定等級,寫上評語,再蓋上他們自己鈐印。
考官們的批閱分為五個等級,分別以圈,尖,點,直,叉代替,圈為最高的第一等,而叉就是代表最低的第五等。
而對於一張考卷來說,經手的第一個考官是最重要的,第二個考官其次。
因為殿試閱卷有一個潛規則:圈不見點,尖不見直。
也就是說,如果批這份卷子的第一位考官用的是一等圈,那麼後面批這份卷的所有考官都不能用三等點,及以下。
他們的評級只能在一等圈和二等尖之間選。
如果第一位考官用的是二等尖,那麼後面的所有考官都不能用四等直,及以下。
他們只能用一等、二等和三等的標識。
而要是一份卷子在第一位考官那裡就被打上了代表五等的叉,那麼不好意思了,這份卷子就只能在四等和五等直接徘迴了。
所以第一位閱卷的考官幾乎就決定了這份卷子的“前途”。
之所以有這麼個潛規則,一是為了照顧諸位考官大人的面子,免得兩人因為這個而產生衝突矛盾。
二則是為了防止有些人徇私舞弊,買通考官,在他原本只有五等叉水平的卷子上畫一等圈。
考生的殿試名次相較於會試名次會有不到二十名左右的出入,其依據就在這裡。
如果你這卷子的評級高,那就往上提一提,如果評級低,那就往下壓一壓。
而且殿試的評級也是選擇殿試前十名的重要依據……
眾人忙碌間,秦檜已經率先批完了自己手中的考卷,伸手遞了出去,一旁侍立著的宦官急忙俯身將其接過,傳到下方的王莽手中。
在秦檜傳完卷子之後,陸陸續續也有官員批閱好了手中的考卷,傳遞給自己下家。
秦檜拿到的則是蔡京遞過來的考卷,他似乎沒報多大希望,只是隨意地看了看,就開始批閱。
只是剛批完幾份,他就一怔,望著手中的一份考卷頓了片刻,緊接著不動聲色地在考卷上方畫了一個圈,隨即撇到了一邊……
殿試的閱卷雖然大部分都不是那麼重要,但還是有那麼一點非常重要。
那就是殿試前十名。
殿試成績分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只有三個人,所以這三人又被統稱為“三鼎甲”。
這三人的待遇是這八百進士中最好的,賜進士及第……或者說,狀元的待遇是最好的。
殿試放榜後直接賜狀元從六品的官職,而且還是京官……一步就把有些人半輩子的路都走完了。
而一甲的另外兩位,探花和榜眼則是正七品的京官官職,比牧守一方的縣太爺還要強。
最重要的是,這三個人是立即授予官職,一般狀元是從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則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這都是真真正正的實職!
而在二甲中,只有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整個殿試的第四名除外,這個名次被稱為“傳臚”,也有從七品的實職可做。
至於後面的就別想了。
二甲的人數不限,一般在二百到三百人左右,從七品,賜進士出身。
剩下的人都歸到三甲裡面去,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
同進士,意思就是和進士相同,那他究竟是不是進士呢?
反正同進士們說是。
別看二甲和三甲的從七品、正八品聽著不錯,但也只是聽起來好聽而已,這都是虛銜,根本沒有任何實權,不屬於任何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