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第2/3頁)
[美]沃爾特·勞德/譯者:黃佳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刻著手處理堆積如山的回覆信函,他跟上將秘書,也是軍需長的蓋瑞特少校一起根據船隻的種類及船籍港口進行分類。出身紐芬蘭島的蓋瑞特,發現自己被惡補了一堂英國地理課。
同一天,邱吉爾首次開始思考大撤退的可能性。沒有人比邱吉爾更勇於戰鬥,也沒有人比他更努力驅策戈特,但是各種可能性都必須納入考慮,而他十六日的巴黎之行是一次發人深省的經驗。此刻,他要求前首相、現任樞密院議長張伯倫研究,&ldo;假如有必要從法國撤回英國遠徵軍,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rdo;。
在較低的層級,其他人員開始採取具體措施。五月十九日,裡德爾-韋伯斯特將軍(riddell-webster)在陸軍總部主持會議,首次將撤軍的可能性列入討論。由於沒有迫在眉睫的急迫感,船務部代表相信有足夠時間徵集一切所需船隻。
會議中決定加來、布洛涅和敦刻爾克都可用於撤退。基本計劃分為三階段:二十日起,以每天兩千人的速度載回所有&ldo;米蟲&rdo;,接下來從二十二日開始,大約一萬五千名基地人員會撤離,最後才是&ldo;大批軍隊冒險撤退&rdo;的可能性,不過與會人員認為這種情況機率太低,不值得浪費時間討論。
海軍總部指派拉姆齊中將(bertra rasay)負責這項行動。他是駐多佛(dover)的將領‐‐正好處於風口浪尖‐‐是合理地點的合理人選。他有三十六艘船舶可以調遣,絕大多數是跨海渡輪。
但當拉姆齊隔天(二十日)在多佛召開會議時,局勢已完全改變。德國裝甲部隊直撲海岸而來,英國遠徵軍幾乎被包夾,戈特本人主張撤軍。&ldo;大批部隊冒險撤退&rdo;不再是議程的最後一項,如今,&ldo;非常龐大的部隊橫越英吉利海峽緊急撤離&rdo;,已成了最首要的議題。
同一群人二十一日再度到倫敦開會時,戰局仍持續惡化。他們推敲出另一套計劃,提出更精確的數字:三個港口(仍然是布洛涅、加來和敦刻爾克)每二十四小時撤出一萬名官兵;船隻兩兩入港,任一港口同時不得有超過兩艘船停泊。為了完成任務,拉姆齊如今調派三十艘跨海渡輪、十二艘蒸汽漁船以及六艘近海商船‐‐數量比前一天多一點點。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