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些人見到上師後會猶豫,不知是否需要深化與他的關係。在與某位上師建立正式的師徒關係之前,的確需要仔細觀察。上師是生生世世的皈依處,也是開示取捨道理的導師。如果不加觀察而錯認不合格的人作上師,求法者將在輪迴的痛苦中陷得更深。
藏傳佛教尤其強調觀察上師。金剛上師與弟子的關係一旦建立就不能失毀,否則觸犯密乘戒甚至破戒,後果極其慘烈。
如何辨別真正的上師?《普賢上師言教》中講得很清楚。
在末法時期,雖然如續部經典中所說具足一切功德的上師極為難得,但作為合格的上師,至少應該滿足以下條件:首先是具有無偽的菩提心;其次是精通教法,能應弟子的需要完整傳授某一解脫法門;第三是戒律清淨。而判斷一位修行人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資格,其密乘戒清淨與否就要擺在第一位。
&ldo;金剛上師&rdo;並不像&ldo;堪布&rdo;、&ldo;活佛&rdo;、&ldo;仁波切&rdo;那樣是一種頭銜或稱謂,它代表的其實是上師與弟子之間的一種關係。
當上師為你灌頂、講解續部教言或傳授密法竅訣時,他與你之間的關係便成為金剛上師與弟子的關係。如果上師本人密乘戒不清淨,法脈傳承到他那裡就中斷了,他又拿什麼來為你灌頂、講解和傳授呢?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上十分用心,吃頓飯、買件衣服都當大事,可在選擇上師的問題上卻非常盲目大意,似乎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是他的上師,只要&ldo;自我&rdo;告訴他:有了一位&ldo;上師&rdo;會讓他感覺自己更完整。
一個人會值遇怎樣的上師,這既取決於個人的發心及與上師的因緣,又與同時代眾生的共同業力相關。
當年,釋迦牟尼佛直接以佛陀的形象出現在世間引導眾生,而在佛滅度後,眾生由於福報減小,只能看見佛以阿羅漢的形象示現,阿羅漢之後是班智達利益眾生。到現在末法時期,眾生眼裡只能看見普通人,佛便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就個人而言,沒有宿世的福報,今生不可能值遇賢善的上師,而內心不清淨,真佛現前也不會見其功德。
所謂觀察上師也是觀察自心:我們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心去拜師求法的?是為瞭解脫還是為了別的?是希望所有眾生都今生得安樂、來世得解脫,還是隻想自己早日脫離輪迴的痛苦?是想了解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諦,還是想獲得某種靈修體驗或者擁有某種新的身份?
若自心清淨,佛陀即使以普通人形象示現,你也能認出他是佛;若自心不清淨,再好的上師你也看不出他的好。佛陀的表兄弟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跟隨佛陀幾十年,始終都認為佛陀不如自己有見地、有修證、有功德。
佛以何種形象示現,這與眾生的共業有關,而在你眼裡上師是佛還是凡夫,則完全取決於你個人的福報和智慧。
《普賢上師言教》中特別指出,對上師進行觀察是指&ldo;在未結上求灌頂求傳法的緣分之前善加觀察,之後如果是具足法相的上師則依止,若不具足法相則不依止。已經依止了上師後,上師無論行為怎樣都應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視為功德,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如果生起惡分別念,則會導致不可思議的過患&rdo;。
此外,師徒之間是否心靈相契也很重要。
藏語中把拜師學法稱為&ldo;喇嘛啦登巴&rdo;。&ldo;登巴&rdo;指依靠,心裡堅信依靠上師必定解脫。
各人與上師的緣分不盡相同,有人初見上師或僅僅聽到上師的名字就會有強烈感應,像米拉日巴尊者第一次聽人提起大譯師馬爾巴羅扎,就對這位不曾謀面的上師生起了無比的信心。也有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