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有一位弟子,一次不小心割破手指,他痛得倒吸一口涼氣,自言自語地說:&ldo;我執真強!&rdo;這給了我極大的啟發。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感到痛苦時,就對自己說這是我執,而不要把它當成什麼大不了的事。這能幫助我們更輕鬆地面對、承受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傾向於把當下純粹的苦受擴大,演繹成悲慘的故事,甚至是連續劇,摻雜進太多不相干的情節、評判和議論。
本來割破手指,找出創可貼自己包紮一下就沒事了。可是有的人不去找創可貼,反而坐在那裡想:太疼了!流血了!傷口如果感染就要得破傷風了。破傷風可是會要命的!如果真有個三長兩短,我的孩子怎麼辦?房子怎麼辦?還有人欠我的錢,他大概就不會還了。我還有很多計劃沒實現,這麼早就離開人世,太不公平……如此想著,這位割破手指的老兄可能就真的驚嚇、悲憤交加而發心臟病了。
這個例子聽上去有些極端,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很多事情的反應不是與這很相似麼?
無我有助於減弱對外物的貪執。
比如,在一般人的價值觀裡,鑽石和石墨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但實際上兩者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不同,它們是同素異形體,是同一種元素的不同形態。
鑽石和石墨都是純粹由碳原子構成,只不過由於碳原子的排列結構不同,硬度、結晶色才產生差別。鑽石是目前最硬的物質,石墨卻是最軟的物質之一,鑽石光芒璀璨,石墨卻沒有光彩。然而,鑽石並沒有不變的鑽石性,石墨也沒有不變的石墨性,根本上說它們都是碳元素。
可是由於人們的妄執,兩者被賦予不同的價值。鑽石被鑲在王冠、項鍊上,成為財富、奢華的象徵,而石墨卻只是磨成粉和黏土一起用來做鉛筆芯。很多人對鑽石夢寐以求,得之喜,失之悲,對同樣由碳元素構成的石墨卻毫不在意。
我們就是這樣把自己的攀緣心、分別念、錯覺投射在物體上,執著貴賤美醜,枉受痛苦。
事物無我,卻能隨緣顯象。這其中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規律是因果律。
曾有對佛法完全不瞭解的人問我:&ldo;如果讓你用一句話概括佛教的信仰,你會說什麼?&rdo;我想了想說:&ldo;信佛就是相信因果。&rdo;
佛法的無我、空性等觀點雖然殊勝,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若陷入斷滅、單空的觀點中,見解和行為便會與正法背道而馳,那樣的話,覺悟、解脫就遙遙無期了。我認為初學者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於實行,同時也是最深奧的因果入手,會比較穩妥、有效。
從實踐的角度簡單地說,相信因果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捨棄會帶來痛苦的心念和行為;如果想快樂,就培養會帶來快樂的心念和行為。
有人會說:&ldo;我學佛精進,行善積極,可為什麼還會遭遇不幸、坎坷,而有的人盡做壞事,卻逍遙快樂。這不是沒有因果嗎?&rdo;
我在以前的開示中曾提到:人們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產生相應的後果,有些行為的後果很快顯現,而有些行為卻要等很久以後才能看到它的結果。就像野草的種子播進土裡不久就會長出草來,而青稞播種後卻要等來年才開花結果。
因果真實不虛。如果一個行為的果報今生沒有成熟,而你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阻止它成熟的話,它一定會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時間成熟。所以,我們今生的遭遇不全是今生造作的因果,有一些是前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今生的因所產生的果也有一些要到後世才顯現。
行善積德卻遭遇不幸,《金剛經》中有一段話可作為解答:&ldo;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