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升科的本義,就是古代官府按田地之脊薄膏腴程度,分為若干等級,再按田地等級規定稅則 ,稱為&ldo;科則&rdo;。若原為荒地則可免徵,若干年後估為薄地酌徵,又過若干年後估為熟地加 徵,就叫&ldo;升科&rdo;。藉助升科加徵,也是州縣衙署取巧肥私的慣用伎倆。
馮夢龍當壽寧知縣時,曾想以升科數抵懸欠數,讓老百姓喘喘氣,可立即受 到書吏們的抵制,因為這將減少整個衙門中全體成員的實際收入,老馮乃以&ldo;餘不得已而聽 之&rdo;自我安慰。上述這幾項,都叫&ldo;陋規&rdo;,馮夢龍抵制不了,其他&ldo;清官&rdo;也抵制不了,甚至端到 皇帝面前也不用害怕。清朝雍正時,山西巡撫諾岷曾向朝廷建議,把這些&ldo;耗羨&rdo;全部提解 到省庫,先抵補虧空,剩下的分給全省官員,這是一種認可&ldo;陋規&rdo;、但又在全省州縣衙門 之間搞&ldo;平調&rdo;的辦法。清世宗要九卿討論,儘管京官們都靠地方官從這&ldo;陋規&rdo;裡勻出 一部分來調劑,可到了御前,全不敢吭聲。這時,有名臣之譽的沈近思發言了,他說這樣不 行,其結果必然是原有的&ldo;耗羨&rdo;之外,又增加出新的&ldo;耗羨&rdo;,別人不知道內中詳情,臣 起家縣令,所以知道這法子行不通。清世宗問他:&ldo;那麼你當縣令時,也貪這耗羨nb024 ?&rdo;沈近思坦然答道:&ldo;不是貪耗羨,要養活一家老小唄。&rdo;好多人都替老沈捏一把汗, 豈知皇上也沒再責罵他。接下來,諾岷的辦法被推廣到全國,所有州縣衙門都要把&ldo;耗羨&rdo; 解交省庫,由省署依各州縣&ldo;缺分&rdo;區別,發給大小官員&ldo;養廉銀&rdo;,變非法收入為合法收 入。可是再接下來,沈近思預言的情況就出現了‐‐&ldo;耗羨&rdo;解省統一分配,州縣老爺們碗 裡裝滿了,可還有那麼多書吏、差役、師爺、長隨們,不能眼看著鍋裡盪空呀?不消細說, 新的&ldo;耗羨 &rdo;又出來了。當時民間有句俗語,叫&ldo;三年清知縣(府),十萬雪花銀&rdo;,這 是真實情況稍微 帶點兒誇張,大抵一個知縣正堂,事事保持清廉,除拿進這幾筆陋規外,不作任何額外需索 ,更不接受賄賂,一任做下來少說也有近五萬兩銀子進帳,扣去孝敬各級上司的&ldo;節敬&rdo;、 &ldo;炭敬&rdo;、&ldo;冰敬&rdo;等支出外,一年淨得一萬是沒問題的,三年就是三萬了。知府比州縣官 高一級,還要收受各州縣官的孝敬,則&ldo;十萬雪花銀&rdo;也就不是落空之語了。明代著名思想 家李贄入仕後,當過國子監教官和地方學官,又分別在北京禮部和南京刑部各當了五年京官 ,一直在叫苦;等委派到姚安知府任上,不貪不賂,光憑這幾項陋規、&ldo;常例&rdo;,馬上富了 起來,做滿一任後主動退休,從此再不用為衣食住犯愁。倒是族裡人眼紅他的財產,要他拿 錢出來置族田、蓋宗祠、辦家塾,還硬指派一個族侄當他的繼承人。
千里當官只為財(2)
一任&ldo;清知府&rdo;便能惹下這許多麻煩,倘以下還有&ldo;清知縣&rdo;、&ldo;清佐nb032&rdo;、&ldo;清 雜職&rdo;、&ldo;清吏胥&rdo;的話,自然也可以依次降等估算。讀者當知&ldo;千里當官只為財&rdo;、&ldo;紗 帽底下無窮漢&rdo;這些老話,皆非虛妄之語了。
朝中有人好做官(1)
〔北喜遷鶯〕百里的公文來調,插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