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唐代的衙署會食制度,在以後歷朝各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和大多數衙門內,都得以繼承, 不過工作餐的性質愈趨淡化,特別是在地方官署食堂中的情況尤其如此,即如蔡詞立在《虔 州孔目院食堂記》中所云,&ldo;食飽而退,群居偶語而已!&rdo;反正是不花錢吃一頓,至多&ldo;研 究&rdo;一下菜餚是否可口、湯味是否鮮美吧。但是因為辦食堂油水很大,所以到明清時,這總 管 的差使,例由主官委派給了二爺。清人所著《偏途論》(即《長隨論》)中, 專有一節《司管 廚事論》,把這裡面的道道講得很透徹。比如首先要弄明白實際上有多少人參加會食,據此 決定僱用廚子、煮飯、打雜、挑水夫、火夫等人手數目,因為這上頭有個花帳和實支的差額 ;又如要把採購物件如當地的碗店屠頭、醬園漕坊、面鋪鹽店等都摸清楚,因為這裡頭照例 是有回扣的;再如掌廚的必須選用老手,他們懂得料盡其用,不會浪費,你得於工錢之外, 常分些好處給他們,同時又得提防買辦、打雜等人裡應外合,勾手揩油;&ldo;最難言者,逐日 同人例飯菜(特指大爺、二爺們的會食‐‐作者注),均宜美而且豐,如過省 減,同事不無物 議,倘競豐盛,朋友眼中出氣。跟班有內外之別,同事有家鄉舊人之別,不可得罪合署朋友 ,相隔一半月間,另添菜餚三樣,在人運用維持,此日應酬,又曰嘴頭請天神。&rdo;換句話說 ,開罪了那班雜職吏員們無所謂,切不可開罪二爺們,否則你就得吃不了兜著走了。比如老 爺請客,值席的二爺暗暗在第一道萊裡增放鹽醋,讓人鹹酸難以入嘴,老爺不會想到這是別 人暗算,豈不生氣?必定喚來管廚的當場申斥;又比如月底繳帳時,跟班的二爺事先在老爺 耳朵邊下了蛆,老爺在你的花帳上打一個大折頭,豈不白白少了一筆利潤?這裡面的彎彎繞 繞,唐太宗想不到,柳宗元也想不到,可是許多讀者都能想得全,不用我再徒費筆墨了。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回憶說:
我們到了衙門的第二天,父親在二堂上貼了一張紅紙寫的手諭,派定跟來的家人的職務。我 看見,家人看了這個手諭,有的很高興,有的顯出失望的樣子,大概因為有的職務收入多, 有的職務收入少。有些職務顯然是不會有什麼收入的,例如有一種職務叫&ldo;執帖&rdo;,在官出 去拜客的時候管送片子(名片),投帖子,送手本。還有管籤押房的倒茶送水 的。這些職務顯 然是沒有什麼出息的。對於擔任這一類職務的人,父親在手諭中就批明向擔任有收入的職務 的人提成,或一二成,或三四成不等。這樣調劑,擔任沒有收入的職務的人也有收入了,擔 任有收入的職務的人也不能獨享其收入,也叫&ldo;有飯大家吃&rdo;吧。
悶講長隨行藏(5)
長隨之間的利益如何平衡,這段史料為我們提供了可信的解釋。
大爺、二爺以下,長隨中還有一等&ldo;練習生&rdo;,俗呼小三子或三小子,算是家奴的家奴 ,長隨的長隨;專從伺候大爺、二爺做起,須得心機靈巧,嘴甜賣乖,隨時把大爺二爺們的 門檻兒學著些,然後憑緣份慢慢提拔上去。吳曉鈴先生在其《雙儂書屋考藏小品敘錄》中, 言曾在廠肆覓得清人手寫專說長隨須知的稿書一冊,卷末有孫慶作《西江月》一首,詞曰:
堪笑石亭放蕩,悶講長隨行藏,後賢謹記慎勤良,方歷到自然明亮。休學下流模樣,立志拿 定心腸,竭忠遇主仗nb036nb037,創成家業無量。
聽聽,就這麼一班聽老爺使喚的家人,也能創成無量家業,&ldo;家人世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