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第1/2頁)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亞歷克塞機敏地慫恿十字軍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小亞細亞,在那裡,阿拜佔廷軍隊一起收復了塞爾柱人佔領的部分領土。但第二次、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期間,希臘人和拉丁人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另外,在小亞細亞中部,當拜佔廷人輕率出擊,進攻塞爾柱帝國的首都科尼亞時,遭到了慘重的失敗。他們在中途的密列奧塞法隆戰役(1176年)中被突厥人打敗。這一失敗使拜佔廷在小亞細亞東山再起的任何可能化為烏有。與此同時,威尼斯人由於早先從財政緊迫的皇帝手中獲得的商業特權,正在破壞拜佔廷的經濟基礎。他們獲準在全國各地免交一切捐稅,這一特權使他們對遭受苛捐雜稅的拜佔廷商人佔絕對優勢。因此,義大利人不僅束縛了帝國的貿易,而且使君士坦丁堡的國庫失去了主要的稅收來源。威尼斯人的富裕和拜佔廷人的貧窮之間的懸殊差別,導致了1183年的暴動;暴動中許多拉丁人被殺死,其財產被掠奪。
這就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時的背景。這次東徵被恰當地稱為&ot;商人的東侵&ot;。威尼斯商人的經濟計劃,西方冒險家對財富和土地的追求,拜佔廷覬覦王位者的奉承,拉丁人心中對所謂的狡詐、柔弱、貪婪和異端的希臘人的長期不滿,所有這一切,使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改變了方向,從解放耶路撒冷這一最初目的改為進攻君士坦丁堡。1204年春,法蘭克、威尼斯、佛拉芒和日耳曼聯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使它接連三日遭到冷酷無情的掠奪和屠殺。&ot;即使是薩拉森人&ot;,一位拜佔廷編年史家說,&ot;也比他們仁慈。&ot;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的最後結果卻是為伊斯蘭教統治整個中東鋪平了道路。儘管1261年拜佔廷帝國得以恢復,但再也沒能從拉丁人征服的創傷中復原過來,而是苟延殘喘地生存下去,直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佔領君士坦丁堡為止。
四、拜佔廷的滅亡
獲勝的拉丁人在拜佔廷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他們的封建國家。他們在君主坦丁堡建立了一個拉丁帝國,在塞薩洛尼基建立了一個拉丁王國,在希臘建立了幾個拉丁國家。熱心商業的威尼斯人,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四分之一的領土,兼併了許多位於通往地中海東部的道路上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和港口。然而,這些新的國家一開始就註定要滅亡。當地的希臘東正教居民雖死對他們滿懷敵意。而且,拉丁征服者僅在巴爾幹半島的邊緣地區佔有幾塊孤立、不穩的小地盤,四周都被敵人包圍著。他們不僅面臨巴爾幹半島內地的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王國,而且面臨相繼建立的三個希臘國家,一個位於伊庇魯斯的阿爾塔,一個位於黑海南岸的特雷比藏德,還有一個位於小亞細亞西部的尼西亞。其中,第一個國家非常貧窮,難以提供有效的領導,第二個國家又十分孤立。因此,只有尼西亞,能憑藉它的戰略位置、豐富的資源以及有力的領導,組織希臘人抵抗拉丁人的統治。
憑藉外交手腕和軍事勢力,尼西亞統治者逐步削弱了拉丁帝國的力量,使其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一座城市。結果,1261年,拉丁皇帝和威尼斯殖民者未進行任何抵抗,便逃離了君士坦丁堡;尼西亞皇帝米海爾&iddot;巴列奧略莊嚴地邁入首都,在公眾歡呼聲中,住進帝國皇宮。
拜佔廷帝國最後一個階段的歷史,是從1261年米海爾&iddot;巴列奧略收復君士坦丁堡開始,到1453年他的繼承者君士坦丁&iddot;巴列奧略同突厥人作戰、在首都城門被殺結束。在這兩個世紀中,恢復的帝國僅由君主坦丁堡和塞薩洛尼基這兩座城市及其周圍小塊不穩定地區和兩個屬地組成。這兩個屬地是伯羅奔尼撤的米斯特拉和小亞細亞北部的特雷比藏德。
這個可憐、殘存的帝國的前景,並不比前拉丁帝國更有希望。在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