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第1/2頁)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前章所述,在這一般格局中,西方是個例外。在西方,也只有在西方,曾盛行一時的古典文明被連根拔起。因此,唯獨西方為新文明的形成徹底掃清了道路;這一新文明與歐亞大陸其他地區的傳統文明完全不同,沿著嶄新的道路自由發展。
正是西方的這一獨特性,使西方能發展經濟力量,推動技術進步,產生向海外擴張、控制世界諸海路的社會動力。這一重大發展宣告了中世紀歷史的結束。但應該指出,中世紀時期與古代時期和古典時期不同,不是以歐亞大陸遊牧民族的陸上侵略為結束,而是以西方的海上冒險宣告終止的。西方探險家、商人、傳教士和移民的海外活動,標誌著中世紀向近代的過渡,標誌著世界歷史由歐亞大陸地區性階段向全球性階段的轉變.
羅馬時期和漢朝以後所出現的一切,使人感到西方和東亞之間的相互影響極為複雜。它包括了沿許多路線進行的多種專案的雙向交流;其交流量隨時期的不同而變化。……儘管交流十分困難,但至少東半球的人類已長期生活在一個比我們所要承認的更加統一的交流的王國之中。
小林恩&iddot;瓦特
第十二章 歐亞大陸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
正如早期的歐亞大陸核心區的形成,把古典時期和古代時期區分開來一樣,如今,成熟的歐亞大陸核心區的形成,又把中世紀和古典時期區分開來。過去,技術的改進,尤其是鐵器的大規模生產及其對生活各方面的多種影響,促成了早期的歐亞大陸核心區的形成(見第七章)。現在,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造船業和航海業的發展,又促進了成熟的歐亞大陸核心區的形成。但這幾個世紀中,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歷史上首次出現了龐大的帝國;它們不僅僅象古代時期那樣,佔據著某些大河流域,或象古典時期那樣擁有整塊的地區,而且還橫亙數地區,地括整個歐亞大陸的大部分陸地。
眾所周知,亞歷山大大帝對恆河流域或中國一無所知;歐亞大陸兩端的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彼此之間實際上也不存在著任何直接的聯絡。其原因是亞歷山大帝國主要侷限於中東,在印度,只有一個很不穩定的據點。而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實際上被限制在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與此形成鮮明對照,中世紀最早形成的伊斯蘭教帝國,到8世紀中葉,已將國土從庇里牛斯山脈擴充套件到印度洋,從摩洛哥延伸到中國邊境。以後幾個世紀裡,伊斯蘭教進一步擴張到中亞、東南亞乃至非洲內地。13世紀的蒙古帝國,給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它的版圖包括朝鮮、中國,整個中亞、俄國和中東大部分地區,它是歐亞大陸空前絕後的最大的帝國。
帝國的疆土如此空前遼闊,使歐亞各地區的直接聯絡和相互影響成為可能,從而消除了過去地區間的孤立狀態。本章將敘述由此產生的新的商業聯絡、技術聯結、宗教聯結和知識聯結的性質。
一、歐亞大陸的海上貿易
古典時期,歐亞大陸商路兩端的大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的繼續存在,促進了貿業的全面發展。相反,這些帝國的崩潰,則破壞並削弱了這種貿易。不過,中世紀時期,伊斯蘭教帝國和蒙古帝國的相繼出現,又使這一貿易再度興盛,並達到了新的高度。
穆斯林的征服,統一了整個中東地區,而中東是所有橫貫歐亞大陸的商路的樞紐;這裡既有通往黑海和敘利亞各港口的陸路,又有穿過紅海和波斯灣的水路。其中渡過阿拉伯海,同印度西南部馬拉巴爾沿海地區的貿易尤為繁榮。大批穆斯林商人,多數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印度和錫蘭各港口定居下來,用船將馬匹、白銀、鐵器、亞麻布、棉花和毛織品從西方運到東方,以換取絲綢、寶石、柚木和各種香料。
穆斯林商人繼續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