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第1/2頁)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些重大發展有一個似乎有悻常理的特點,即它們是由歐亞大陸上一向最不發達、最默默無聞的地區引起並完成的。中世紀末以前,西歐大部分領域都很落後。在文化上,它從外界得到的多於它所能給予的;在經濟上,某些方面也很落後,它極想求得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自己卻沒有什麼可用以交換;在軍事上,可以肯定地說,東方對西方的入侵遠遠多於西方對東方的入侵。
那麼,如何解釋這一出乎意料的驚人轉變呢?為什麼西歐會突然成為世界事務中的一種原動力呢?僅從任何單獨的因素或事件‐‐如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中,是不可能得到解釋的。11世紀時,維金人偶然發現北美洲;他們花了約一百年時間,試圖保持在那裡的拓居地,但失敗了。與此相反,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歐洲各國的人步其後塵,大批地、勢不可擋地侵入南北美洲。兩次事件的結局全然不同;這表明:在11世紀至15世紀的500年中,歐洲有了某些使它要求並能夠向海外擴張的發展。這些發展的性質及其進行的方式是我們現在要探討的題目。
一、好戰的基督教世界
歐洲的擴張在某種程度上可用歐洲基督教的擴張主義來解釋。與歐洲其他大宗教完全不同,基督教浸透了普濟主義、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精神。從一開始起,基督教就強調四海一家,宣稱自己是世界宗教;從使徒時代到現在,積極傳教一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而且,為了使異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基督教會總是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基督教的好戰性源自猶太遊牧民所崇拜的復仇和懲罰之神。基督教作家常用戰爭作比喻,將人間世界看作上帝與撒旦交戰的戰場。因之,絲毫不奇怪:基督教首領在執行&ot;到世界各地去,將福音傳播給每一個人&ot;(《馬可福音》16:15)的命令時,時常採用種種強有力的方法。
基督教世界的好戰也是對東方在較早幾個時期裡頻頻入侵歐洲的一種反應。歐洲是歐亞大陸的邊遠地區,落後、人口稀少,早先常遭到野蠻的、信異教的印歐人、日耳曼人、匈奴人、馬扎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蹂躪。因此,中世紀時居住在這一大塊邊遠地區的歐洲人東臨信異教的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南迎穆斯林阿拉伯人。歐洲人的反應是發動接二連三的十字軍東侵;其中,矛頭指向&ot;聖地&ot;的幾次十字軍東侵最雄心勃勃、最舉世聞名,但是,也最不成功。13世紀時,基督教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立足點相繼淪於穆斯林手中,不過,其他幾次十字軍東侵取得了較持久的成果。約1100年前後,諾曼第人將阿拉伯人逐出西西里島。伊比利亞的基督教徒進行了長達二個世紀的反穆斯林的&ot;再征服&ot;運動;到1250年,已收復了除侷促於半島南部一隅的格拉納達王國以外的整個半島。條頓騎士團在12和13世紀時,用利劍將基督教傳播到普魯士和波羅的海諸國家。
因此,歐洲有歷時很久的遠徵傳統,海外擴張在某種意義上是這一傳統的繼續。早期的探險者及其支持者之所以要東徵,部分地是出於宗教上的考慮。他們想到達印度和中國;自13世紀馬可&iddot;波羅東遊以來,歐洲人已知道那裡有一些大國。歐洲人還知道,這些國家不屬於穆斯林,所以希望它們能同基督教徒聯合起來。此外,中世紀時有關約翰牧師的傳說也在人們中間長期流傳;人們傳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塊地方的人民信仰基督教,約翰牧師是他們的強有力的統治者。因此,好幾個世紀裡,基督教首領一直嚮往能同約翰牧師建立聯絡,從東、西兩方大舉夾攻穆斯林世界。歐洲人沒有找到約翰牧師,但是,他們確在非洲和南北美洲仍然碰見了一些奇怪的新民族‐‐這些民族還未開化、不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