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如鼠的吳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文化同盟成功推行後,張宇意識到單憑文化無法保證清朝的長久統治和東亞共榮圈的穩固。要在不斷變遷的全球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還必須透過科技振興國家,為東亞帶來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因此,張宇計劃推動“東亞科技聯盟”的建立,推動全區域的技術進步,拉近東亞與西方列強之間的科技差距。
東亞科技研究院的設立
張宇深知,要實現科技的快速發展,必須聚集人才和資源,於是在北京設立了“東亞科技研究院”,這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科研機構,由清朝出資,聯合朝鮮、日本等國共同運營。研究院內設有多種學科的實驗室,從化學、物理到農業、醫學,涵蓋各領域的研究方向。張宇還特別建立了一個“西學研究部”,專門負責翻譯和研究西方最新的科技成果,以便學習和應用。
為了吸引人才,張宇向東亞各國招募了一批學術精英和技術能手,並給予他們豐厚的待遇和科研支援。尤其是在東洋學者的參與下,東亞科技研究院很快匯聚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成為東亞科學研究的中心。研究院不僅培養技術人才,還定期派遣代表前往西方學習最新技術,以加快東亞的科技進步。
重點技術攻關:火器與鐵路
張宇優先集中精力于軍事科技的提升,尤其是火器的改良。東亞科技研究院在張宇的指示下開展了火器製造技術的攻關,並從西方進口部分先進火器用於研究。經過數月的實驗,研究院的科學家們成功研製出了一款火力更強、精準度更高的步槍,被命名為“東風一號”。這種步槍很快裝備清軍精銳部隊,大幅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在基礎設施方面,張宇大力推行鐵路建設,他意識到鐵路不僅能提高各地的物資運輸效率,還能增強清朝對東亞地區的控制力。為此,張宇特地從歐洲聘請了一批工程師,協助設計並建設一條貫穿清朝及朝鮮、日本的重要鐵路幹線。鐵路不僅連線了主要城市,還能快速運送軍隊和物資,極大地提高了清朝的軍事機動性和經濟流通能力。
農業科技的普及:糧食增產計劃
張宇深知要維持東亞各國的民心,糧食的自給自足是關鍵。為此,東亞科技研究院專門成立了農業部門,研究如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科研人員針對各國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研發出了適應性更強的水稻和小麥品種,並推廣一系列先進的耕作技術,包括灌溉系統改良、輪作制度的引入等。
透過這些農業科技的推廣,東亞各地的糧食產量大幅提升。尤其在旱災頻發的朝鮮半島,改良後的水稻品種使當地的糧食供應更加穩定,減少了饑荒的發生。這種糧食增產計劃不僅改善了東亞地區的民生,也增強了各國對清朝的認同感和依賴性,進一步鞏固了共榮圈的內部團結。
衛生與醫學的改進:東亞公共衛生體系
在張宇的命令下,東亞科技研究院開始研究西方的醫學技術,尤其是疫苗的研製和公共衛生管理。他明白,東亞地區的人口密集,衛生條件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穩定與民眾的生活質量。於是,他在東亞各主要城市建立了公共衛生管理機構,負責防疫、醫療服務和衛生教育。
東亞科技研究院的醫學部門透過學習西方的疫苗技術,成功開發出針對天花和霍亂的疫苗。這一成就使得清朝在東亞共榮圈內率先實現了疫病的控制,各成員國紛紛效仿。張宇還推行了清潔用水、廢棄物處理等一系列衛生措施,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的衛生狀況。這些醫療和衛生的改進使得東亞的整體壽命和健康水平顯著提升,進一步加強了人民對張宇統治的認可。
科技聯盟的影響力擴大:吸引西方目光
東亞科技聯盟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列強的警覺,英國和法國尤其關注東亞在火器和基礎設施上的快速發展。他們意識到,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