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尋物,簡單療疾之類的工作。
所以處理起來倒也很快,俗話說:‘熟能生巧’,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任何事情,你專注乾的時間長了,就會越來越熟練,慢慢可以上升到‘道’的層面。
就像咱們的鄰居,小日子,把中國的書法藝術學到他們國家後,上升為‘書道’;
把咱們國家的茶文化,原封不動學習到他們國家後,再勤加練習和改進,形成‘茶道’。
咱們國家的唐朝時期武術,唐手,最初傳到琉球,再經過小日子學習以後,不斷研習改版,最後形成‘空手道’。
大道至簡!
任何行業都是如此,證道很難,路程唯堅,可是一旦有一天你積累量變達到了質變,就可以隨心所欲,得心應手了!
透過這次拜訪杜先生,我才深刻領悟了過去三舅教我的心法:
第一就是: 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修道為內在修養,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
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修煉的進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功修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
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摶老祖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平民百姓。可知修煉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關鍵看一個人有沒有德。故“道不妄傳”。
第二就是:道無經不傳 經無師不明。
玄門以“道、經、師”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道,即修道,指以自身修煉,參悟大道。經,即讀經,閱讀祖師著作,印證已修。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點明道要。
真師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老師,所謂“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以上三者,是對個人內修而言。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第三就是:道法自然 靜者得之.
修煉之道,師法自然。“自然”之義約有兩層: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加個人意志,反害功修。故要順天行事,天人合發,《陰符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道體。
其二,因人而異,效驗不一。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異,即使師傳相同,其內修之效驗也不會完全一致。如何才能合乎自然,要妙在於一個字—靜,《陰符經》雲:“自然之道靜,故靜者得之。
第四就是: 自行修煉 無量度人。
道家修煉,主張“自度度人”。首先要求個人潛心修煉,功成道備之後,就要顯跡於世,廣度有緣。一人行修,眾生受益。否則徒作“自了漢”,帶道飛昇,於世無功,天界不收。
《道藏》中《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所謂“無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地、無私地度化與道有緣的人。
昔鍾離老祖度化呂祖之時曾問:爾欲何日成道?呂祖答雲:吾欲度盡眾生,而後成道!此等胸懷,方是修煉家風。
第五就是:至道不繁 守中為要。
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黃庭經》雲:“至道不繁”。
繁雜無緒,皆為道末,令人不得要領,故爾道家不取。修煉之學,是質而精的東西,以少勝多,直指大道。
《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蓋愈趨簡易,愈近大道。司馬討論道家要旨說:“指約而易操,事少功多。頗合修煉宗旨。
修煉以“守中”為要,《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雲:“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大過不及,陰陽偏盛,”均易傷丹,故守中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