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通行制度 (第1/2頁)
花山葉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城門下進城的百姓排成了長長的隊伍,城門下計程車兵挨個檢查然後開始收取入城費。
王法架著馬車在隊伍裡,耳邊不時地能聽到人們竊竊私語議論知府是個大貪官,巧立名目亂收費,苦了百姓云云。
聽到百姓這樣的議論,王法頓時對知府的印象瞬間變得不好起來,滿滿的厭惡感油然而生!
當然為了不冤枉一個好人,王法決定進城觀察幾天民情再決定要不要動手為民除害。
隊伍緩慢移動著輪到王法時候當兵的讓王法拿出路引,而後又仔細詢問了一番然後交了費用才放行,搞的王法非常鬱悶!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這是王法在藍星時候一個美好的願望現代社會交通的發達,使人們出行變得更加的方便,看看美好河山,體驗人間的美味。
然而來到這個古代社會,王法才發現外面的世界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去什麼地方可是要當地政府開證明的。
古代會在水陸交通必經的要道上設立關卡,稱為關津或津關。路上的為“關”,水路上的為“津”。
戰爭時期,關津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重點,兵家必爭之地;和平年代,關津則成為維護治安,控制人口流動的重要工具。
早在先秦時期,關津制度就已經形成,那時的人們要透過關津,就需要出示相應的通行憑證了。
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出行時就需要攜帶官方出具的出行證明。從漢代,到唐宋,再到明清,古代的“通行證”經過多次變化,逐漸變得手續簡便、資訊完備。
戰國時期的通行證稱為“節”。最初,古人擷取一段有節的竹子剖分為二,各取一半作為信物,這就是“節”的起源。
漢代的通行證稱為“傳”。最初,傳是節的補充,後來成了一般吏民出入關津的憑證。
魏晉南北朝時期仍沿襲漢制,行人透過關津需使用過所。
到了唐代,過所的管理和使用更加規範,普通百姓只要是想離開自己的所屬地,就必須申請過所。
然後到了唐朝中後期,另一種通行證明“公驗”開始和過所同時使用。公驗相較於過所,使用範圍較小,只能用於相鄰行政區之間的人員移動,但申請簡便,格式也較為隨意,有較強的適應性。
到了五代時期,沿用千年的過所逐漸消失,為公驗所取代。
宋代的公驗也稱為公據、公移、公憑等。除了保留通行證的作用外,公據還能作為證明文書使用,適用的範圍更加廣泛。宋代海外貿易發達,公憑可作為與外國貿易的許可證明。
明代的通行證稱為“引”,也叫路引、文引。明代對於人口流動限制的較為嚴格,離開家鄉百里之外就要辦理引。
外出者在離家之前,要向本鄉里甲進行申請,再呈報州縣官員審,核准之後發給路引。在路引上標註了申請者的姓名、年齡、相貌、家庭住址、外出原因、起止地點、返回期限等資訊,防止被人假冒。
如果外出而又拿不出路引,一旦被查獲,將會面臨嚴厲的懲罰。不但外出者有罪,把守之人也是同罪。面臨的懲罰是杖責80起步,最高是絞刑。
清代保留了明代的路引制度,不光漢人百姓,旗人出行也要申領路引。
古代歷朝歷代都有路引制度,只不過名稱不同而已,在唐朝叫“符傳”“過所”,在宋朝叫“憑由”。
路引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儘量把老百姓束縛在土地上,穩定社會秩序!
所以古代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外出的想法。事實上,那時候許多老百姓一輩子沒有出過縣城。
古代以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為主。這裡有遼闊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縱橫的河流,能夠滿足農耕經濟的所有條件。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