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第2/2頁)
[美]羅伯特·S·麥克納馬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ldo;憂鬱和不安&rdo;之中。
總統仔細地推敲著這一死訊,並認真地評論道,這一死訊將對美國和世界均產生嚴重的後果。他懷疑地指出,作為天主教徒,這倆兄弟是會殺死自己的。小羅傑&iddot;希爾斯曼反對道,即使他們信仰天主教,吳庭艷和吳庭儒結束自己生命的舉動也不難理解‐‐ 按照一種精神,即&ldo;這是&l;哈米吉多頓&r; [ 譯者註:《聖經》中善與惡的決戰唱-譯者 ] &rdo;。後來,麥喬治&iddot;邦迪剛直截了當地評論道,當人們的手被反捆著的時候,他卻能用槍和刀來進行自殺,這似乎是異乎尋常的。
總統堅信,在為越南服務了二十年之後,吳庭艷的影響決不會與他的死亡一起消失。這一判斷似乎與毛澤東的說法有不謀而合之處。在一九六五年早期,他與記者埃德加&iddot; 斯諾談話時曾提到,美國人已不再關心吳庭艷了。他又繼續說道,胡志明和他(毛)都認為,吳庭艷並不是如此之壞。他說,在他被謀殺之後,天下難道就變得太平無事了嗎?我們還無法得知毛對吳庭艷評價的全部細節,不知道他對吳庭艷在越南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全部看法,這只能有待於中國和越南開放他的檔案。這一評論引起人們的許多疑問。
吳庭艷之死引起了約翰&iddot;f&iddot;甘迺迪總統的震動,但問題還不僅於此。回顧往事,從當時來看,最令人心焦的事情是:我們正面對著一個政治上形成真空的南越,並且,我們也失去了按照美國的目標來推進事物程序的基礎。
吳庭艷之死並未結束越南政局中深刻的分歧。在一次避重就輕報告的傑作中,小亨利&iddot;卡伯特&iddot;洛奇於十一月四日告訴華盛頓,似乎有某些分歧存在於我們與你們之間,這主要是關於政變的影響和功績。這裡是一些我們的看法: a.對於那些曾與軍事或政治運動有關的人來說,這次政變似乎產生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其表現在兩個方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