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仨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北上(加更)
安排好了羅玉麟團隊的科研專案之後。
江淼又陪著書雅聊了一會。
時間不知不覺間,就來到了六月初。
受邀而來的王英祥教授團隊,又在蕭碣石院長的帶領下,來到了紅草鎮的大豆實驗田。
看著作業的大豆收割機,快速收割著已經半枯黃的大豆。
眾人小聲地討論著。
帶眼鏡的研究員笑著低聲問道:「老張,你認為這一片大豆畝產有多少?」
張研究員看著豆藤上的豆莢:「就兩百多公斤吧!」
「兩百多公斤?看來沒有達到預期呀!」戴眼鏡的研究員搖搖頭。
然而王教授卻眉頭緊皺,心裡面正在等著結果出來,因為他發現一個之前忽略的問題。
很快,這一塊種植面積約半畝的大豆田,完成了收割工作,工作人員將脫莢之後的大豆裝入麻袋之中。
一上電子秤。
結果就出來了。
「老鄉,114公斤,570塊錢,加上補貼,給你770的票,去我們公司的財務室兌換就可以了。」兩個收購員開出一張770塊錢的票據,交給一片的老農民。
「謝了,後生仔。」老農民拿著票據笑嘻嘻。
而王教授卻拉著老農民:「老鄉,你這大豆如何種植?」
「呃?」老農民不明所以,不過看到王教授等人是和海陸豐公司的收割隊一起來的,以為他們也是海陸豐公司的人,便笑著回道:「也沒有怎麼管,我一開始澆了一些水和肥料…」
王教授一邊聽,一邊將老農民描述的種植情況記錄在小本子上。
這時候,那幾個研究員也反應過來了。
「不對勁。」
「確實不對勁。」
「這個產量太高了。」
比起他們團隊搞的那些高產實驗田,動輒畝產三百多公斤,甚至有畝產近四百公斤。
這半畝才生產114公斤大豆,看起來似乎很一般。
然而只要真的瞭解過雙方種植條件和管理水平的情況,就會明白眼前這些大豆田,不能簡單粗暴地認為等同於他們的實驗田。
因為眼前這些大豆田,其實是在低管理水平下,加上大旱了兩個月多月,期間並沒有大規模補水的情況下,實現的畝產228公斤。
這個畝產水平已經超過全國大豆的平均畝產了。
接下來,王教授等人又記錄了幾十畝大豆的情況,期間還詢問了26戶農民的種植管理情況。
在附近村委會門口的大榕樹下。
喝了一口冰礦泉水後,王教授坐在水泥花壇的邊緣上,目光無比認真地看著這些大豆田的畝產資料和調查詢問情況。
其他幾個研究員也非常認真地看著資料。
一陣涼風吹拂而過。
蕭院長看了看手錶:「王教授,時間不早了,不如我們去拜訪一下江總?如何?」
王教授看了看手錶,發現已經差不多到十一點了,便點了點頭:「也好。」
車上。
一個研究員合上小本子:「教授,從統計的資料來看,這些大豆田的平均畝產的在210公斤左右,而根據氣象部門的資料,這些大豆在種植期間,並沒有遇到大規模的降水,特別是開花結莢期間,幾乎沒有遇到降雨。」
戴眼鏡的研究員也不由自主地感嘆著:「太驚人了,這種耐旱程度超出一般的大豆品種,基本可以和乾旱地區的耐旱植物相提並論。」
「是呀!」
「之前我還以為江總說的畝產三百多公斤,是精耕細作下的實驗田畝產,沒有想到是這種粗獷管理方式下的畝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