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第1/2頁)
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且以明朝行政制度給州縣衙門規定的責任而言‐‐&ldo;凡賦役,歲會實徵,十年造黃冊 ,以丁產為差。賦有金、谷、布帛及諸貨物之賦;役有力役、僱役、借倩不時之役,皆視天 時休咎,地利豐耗,人力貧富,調劑而均節之。歲歉則請於府若省蠲減之。凡養老祀神、貢 士、讀法、表善良、恤窮乏、稽保甲、嚴緝捕、聽獄訟,皆躬親厥職而勤慎焉。若山海澤藪 之產,足以資國用者,則按籍而致貢。&rdo;了不得,幾乎囊括了古代國家&ldo;治民&rdo;領域的方方 面面,而且這也不僅是有明一代的制度,上起先秦,下逮晚清,足謂數千年一貫使然。假使 一項一項地折開來介紹,便是天下事皆在應理之中了。當然,考慮到不少州 縣衙門的職掌細部,作者已經在前五章內多有引帶或夾敘,因此接下來的各節行文,只能說 是整體形狀的概觀了。
王政之本在農桑(1)
清代光緒初年,大學士左宗棠上了一道奏疏給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及光緒皇帝,請求國 史館為已故福建按察使桂超萬立傳。此人以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出身,先 在江蘇陽湖當了 40天的代理知縣,即受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的賞識,另補實職,此後宦途順利。要數&ldo;政 績&rdo;的話,在天津募 勇抗過洋鬼子,在揚州、蘇州整頓過漕運積弊,病休在籍時舉辦過團練,意圖與&ldo;發&rdo; 、&ldo;捻&rdo;相抗,算起來也很可以書上幾筆了。然則鹹(豐)同(治) 之際,正值大清&ldo;國運艱難 &rdo;,外有夷患,內有&ldo;發&rdo;亂,大抵官場上稍微肯負點責任的人,都有和桂超萬相似的履歷 ,未必全都夠得上&ldo;宣付史館&rdo;的榮耀吧?而且左宗棠這位老兄,一向目高於頂,乃至當時 號稱&ldo;中興功臣&rdo;的曾國藩也不在他眼裡,又沒聽說過他與桂超萬有何同年同鄉同事同門之 類的關係,很可能連照面也沒打過一次,何以在老桂歸西之後,突然上了這麼一個奏議呢?
充滿好奇心的小京官們,設法抄來了這份疏稿,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道光十七年(1837)時,左宗棠以湖南鄉試舉人的身份,北上參加會試。經過 直隸欒城時 ,在八字衙門前看見&ldo;知縣桂(超萬)&rdo;署名的告示,告示的內容是&ldo;勸民耕 種&rdo;,特別建議 大家多種些木棉和薯芋,又開講備荒的道理,辭氣懇切,方法詳備。左宗棠看過告示後,又 向當地居民詢問這位桂縣太爺的政績官聲,&ldo;皆言令之愛民,出於至誠,其潔清自矢,為從 前清官所未有&rdo;。這份告示以及老百姓對桂萬超的評價,給左宗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是 以時隔40年後,尚記憶如新,特別提了出來。
兩宮、京官和史館都認為左宗棠言之有理,&ldo;王政之本在乎農桑&rdo;,這是清朝始建時 就提出的建國大綱,也是中國歷代政府的最基本國策。想當年聖祖康熙巡行全國各地, 每到一處必&ldo;先察其土田&rdo;,對地方令守諄諄交代,&ldo;耕種之事最為緊要!&rdo;高宗乾隆剛 剛登基,就提出&ldo;雨nb044年穀為第一要務&rdo;,反覆強調,&ldo;督撫牧令必身先化導&rdo;, 朕即以此 來考課天下地方官員的長短優劣。眼下由左宗棠所追述提供的情況,正合乎列祖列宗的要求 ,這樣的人還能不倡為百官表率、為之樹碑立傳嗎?於是史館奉旨,蒐集桂超萬的材料,為 他寫了傳記,而且特別突出了他在欒城知縣任上勸課農桑的事跡。
確實,&ldo;重農&rdo;是中國小農經濟形態的最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