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第1/2頁)
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流,也叫正途。寬泛點說,凡是和以入學讀書有關而獲得當官資格的,全可以稱為正 途;倘若再區別得嚴格一些,只有經過科舉考試而錄取的進士、舉人,才可視為清流,即正 途中的最正途,根據是它不受一點兒權勢和金錢的汙染。至於是否純粹如此,那就是另一回 事了。因為中國古代科場中舞弊行賄這類醜聞,也是時有發生的,不宜作一概而論。
此前我們已經知道,自有科舉制度以來,縣級正官和佐nb032官幾乎就是進士出身 者步入仕 宦的起步。特別是唐宋時代,一個州縣衙門裡坐著三四個進士,不算啥稀罕事兒。宋人葉紹 翁著《四朝聞見錄》上說,陳自強得中進士時年已六十,被派到光澤縣當縣丞,縣署內佐 nb032都 是進士,其中以主簿張彥清登科最早,但年紀卻最輕。偏偏&ldo;清流&rdo;中不講究實在年齡,津 津樂道的是&ldo;出身&rdo;(即登科)先後,於是張彥清大擺老資格,常常戲弄欺侮 陳自強。葉氏述 此故事的本意,不一定在刻意描繪唐宋時有多少進士久困州縣衙門不得其志的狀況,但當時 士人瞧不起這些職務的思想傾向,確實是存在的。詩人高適在封丘縣尉任上時就曾寫道‐‐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讀書赴考,為的是題名金榜,建功立業,但獲雋後得從州縣衙門裡做起,每天幹些&ldo;鞭 撻黎庶&rdo;欺負老百姓的勾當,這算哪門子&ldo;清流&rdo;呢?難怪高適要大發牢騷了。
明清時代,州縣正官佐nb032的選任制度和仕宦風氣都發生了變化。先是明初時太 祖朱元璋 注重吏治,強調選任州縣官員應不拘資格,重在節操和能力,要大家推薦,於是不少沒有進 士出身的人,甚至連舉人功名也沒有的人,亦得透過考核後派往州縣坐衙。把州縣官做好了 ,得到優異的考語,可以越級提拔當知府,乃至徑直調到京內當部員,部員的升途更廣一些 。人們比較熟悉的海瑞和李贄,就都是以舉人出身獲得做官資格並且在州縣學署裡先幹起的 ,後來全升了京官。這兩個 人全闖過大禍,蹲過監獄,但海瑞臨死前已當上了南京右僉都御史,李贄是主動提出退休, 又 去做和尚的,但好歹也是四品銜的知府了。接著是清朝時官場上的風氣大變,大家都想到地 方上去當官。原因很簡單:做京官&ldo;經濟效益&rdo;差,缺少直接弄錢的辦法。清人梁紹壬在其 名著《兩般秋雨nd044隨筆》 中,專有一節敘&ldo;京官苦況&rdo;,謂&ldo;領俸米時,百計請託;出房租日,多方貸質&rdo;。地方官 呢,哪怕小到七品芝麻縣太爺,亦有許多撈錢的門道。州縣官提升不易,這也是眾人周知的 ,不過這會兒當官的人可顧不了這些了,甚至是巴不得別提升到京裡去才稱心哩。
那麼,官場上的人們都想去地方上幹,這可如何分配呢?這就得論資排輩。據《光緒會 典》統計,全國 一共有1314個縣衙門,有145個和縣同級的散州衙門,兩項相加,還不滿1460,而常年中有 資格任此官的人,數目遠遠超過,於是種種故事就出來了。
排在第一位的還是進士,發榜後參加朝考,然後分發各省見習、候補。這叫&ldo;榜下即用 &rdo;,哪 個縣太爺的位置空出來了,馬上就得讓他去填補。更厲害點的,就是所謂&ldo;老虎班&rdo;了, 即新科進士因朝考優異,被派到翰林院裡學習,叫翰林庶吉士。三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