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第1/2頁)
趙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是薦李藩入相。李藩時任&ldo;給事中&rdo;,就是專門負責封駁制敕的門下省官,李藩敢於駁正,制敕有不可者,經常就在敕書背後批塗退回,有剛正之聲。憲宗在裴垍的建議下用他代替了無所建樹的鄭絪。
二是啟用了裴度為起居舍人。裴度是貞元五年(公元789年)的進士,應赴制舉數科,皆登高第,元和初做到監察御史。因為直諫得罪了杜佑而被貶出京,在河南府任屬官。裴垍對他和另外一人元稹十分賞識。
三是擢用李夷簡出任御史中丞。李夷簡是皇族子弟,但仕途也有起伏,為人謙虛忠正,未嘗苟辭悅人,正是御史的佳選。
此外尚有不少人。裴垍量材賦職,從不挾以個人好惡,所以選任之精,前後莫及。其間還出過一個趣聞。
裴垍也曾應過&ldo;博學宏詞&rdo;試--本朝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制舉又分諸種,士人可以多相赴試,不受限制--但卻名落孫山,當時的主考官是崔樞。裴垍為相,仍然提升他為禮部侍郎。
裴見到崔樞,笑說:&ldo;以此報答君前番之&l;厚德&r;也。&rdo;
崔樞惶恐羞慚不已,他此時正站在堂前的臺階上,心裡一慌,差點一個跟頭摔下去。
裴垍趕緊拉了他一把:&ldo;此戲言耳,此戲言耳!&rdo;
一時長安城中傳為佳話。
但裴卻與一個人有矛盾,這就是皇上身邊的近臣、宦官吐谷承璀。
承璀其時為內常侍、知內侍省事,統領全部宦官,並還任左神策軍中尉,掌管禁軍,恩眷無媲。這不僅是因為他從憲宗為太子時就侍奉左右,更主要的原因是皇上需要身邊有一種力量保證皇位的安穩,這是新天子從正反兩方面得出的經驗之一。當然,皇上也知道這種力量不能大到反客為主的地步,所以他即位以來尚還能掌握分寸,至少他對承璀的期望就是儘量利用他的忠誠維護天子而已,並不一味縱容。否則,朝中的那些正直不二的朝官是不會答應的。
就是這樣,裴垍對包括承璀在內的宦官們仍然十分不滿,尤其是對那些出使各鎮的監軍。此輩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經常使得原本忠於朝廷的一些方鎮產生牴觸情緒,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裴垍抑制他們的態度很堅決。
承璀仗著天子的靠山,並且立過大功,自然也不把一般人放在眼裡。但是作為宦官,對宰相還是懷有畏懼的,承璀也只能透過皇上起作用。然而一般的關照請求,皇上始終沒有鬆口,可一旦涉及到關鍵問題,憲宗能否堅持就是個未知數了。
其時的中心問題無外乎是:打擊藩鎮。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河北三鎮之一的成德節度使王士真--王武俊的兒子--病死。不出預料,其子成德副大使王承宗自命為&ldo;留後&rdo;。河北三鎮早就開始自置所謂&ldo;副大使&rdo;,以嫡長子為之,父死則以子代領軍務,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
經過三年多的準備,憲宗開始想對河北有所動作,王士真之死正是個契機。
四月份的一天,皇上在紫辰便殿召重臣人閣議事,在場的還有吐谷承璀等一些宦官。
憲宗道:&ldo;朕欲乘王士真之死革除河北諸鎮世襲之弊,以朝廷之命委任成德節度使,若其不從,即興師討伐。卿等以為如何?&rdo;
裴垍非常慎重。
&ldo;陛下,&rdo;裴垍談出他的想法:&ldo;淄青鎮李納跋扈不恭,其子李師道自命留後,陛下都予以同意;而王承宗祖父王武俊對國尚算有功,陛下前許師道,今奪承宗,違背情理,彼必不服,若再討伐,就是名不正言不順。&rdo;李師道自為留後是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