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三節 獨行 (第1/2頁)
尚雍散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話說,這輕功乃是外三門的功法,一向鮮有人見。若想練好此功,須先習練內家功法,懂得丹田自然、氣歸於海、上接下連、周身松活的訣竅;然而光將內功練到了家,外家功夫不過關也是不行的,習練者仍要腰腿靈活,彈力驚人,且更需天賦異稟,要有驚人的縱跳能力才行。民間始終流傳著很多關於輕功的傳說,百姓們將那些善於高來高去的武林高手渲染得如同天神相仿;然而在現實之中,即便能力超絕的一流高手,也要受限於人的極限而須有借力的物件兒才行。也許是一根矮木樁,也許是磚頭、石塊,至於武俠小說中所提到的瓦片之類,是斷然不可作為借力之物的。那是因為於縱起之時,要意貫足尖,意到則力必到,一瞬間似有千鈞之力,一片薄薄的瓦片焉能承受呢?而書中慣於描寫的躥房越脊、滾脊爬坡之類,多是發生在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那裡都是極厚實的官瓦,又重重疊疊的羅列密實,中間又有膠泥填塞,端的是堅硬無比;而能成為飛賊者,必是武功卓絕,他們用力均勻、柔和,不會輕易蹬踹,故而才有瞭如此華麗的段子。其實現實中飛賊到了屋頂之上是極少縱跳的,往往都是為了躲避家丁,暫時隱藏而已;倘或不慎在屋頂之上露了行藏,需縱跳之際,也要從屋脊起跳,否則力道過大,可能直接踏破屋頂,漏入了室內。
王府之外廣種花卉,四周都是鬆軟土地,倘或要藉著此類地面起跳,會比登天還難;只有正門兩邊築有石板,卻有綠營兵晝夜把守,任何人都是不能靠前的。由此推測,倘或飛賊夜探王府,必要在圍牆之外預先埋下石塊或埋上木樁用以借力,只要能提前發現這類物件兒,便不難推測飛賊進府的方位,以及作案的大致日期,如此一來便可以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了。
白爺既已吩咐了麻三兒小心巡視,一面又叫他到集市之上買來爐灰與碎稻草備用,麻三兒雖不解其意,但他向來對白爺的話言聽計從,便到集市上盡意挑選,買了整整兩大籮筐,藏在屋內。
轉眼間府中已到了給老福晉做法事的日子了,一眾喇嘛僧人於清晨便齊集府內,他們排列有方,在院中分排坐定,又有僧人吹響長號,其聲悠遠蒼涼,聽者無不心靜。然而為什麼滿清王朝上至皇帝,下至公卿,都要信奉喇嘛教呢?這個還要從滿清的前身——後金說起。話說對於後金時期的滿族政權而言,最大的威脅並非來自大明王朝,而是來自勇猛剽悍的蒙古各部。這其中以察哈爾部及喀爾喀部最為野蠻,時常帶兵侵擾後金邊境,擄掠婦女,搶奪牲畜,無惡不作。
蒙金雙方皆善於騎射,卻以蒙古人更勝一籌,他們驟馬疾馳,往來如風,聚散由心,飄乎不定,想要僅僅依靠軍事手段將其降服,實難達成。不得已,後金領袖努爾哈赤將目光轉向了宗教,他發現喇嘛教遍佈蒙藏及青海一帶,且教義向善,經深思熟慮後,便決定利用喇嘛教統一蒙藏各部,將之拉攏到己方的陣營當中,為己所用。於是在滿清入關以前,清王朝便大力推行這一宗教政策,至雍正、乾隆年間已達鼎盛。此舉使得蒙藏各部歸附了清王朝的統治,並間接助力平定了蒙藏各部與青海間的軍事摩擦及叛亂,大大穩定了後方局勢,還使得廣袤富饒的蒙古草原成為八旗兵勇的大後方,為清王朝能軍事統一中原起了決定性作用。因而在這一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滿清王朝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通民眾,無不篤信喇嘛教,倘有宗教活動,則必以喇嘛當先,這已是不成文的規定了。
當天,待法號吹畢,誦經之聲便響徹空際,其聲莊嚴肅穆,卻又與中原不同,形制上頗顯熱鬧,引得一眾下人和蘇拉都紛紛跑來看熱鬧。同時,府中將一向吝惜的餑餑也敞開了供應,大家夥兒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更有那偷偷往懷中藏的,往衣袖裡裝的,把個老福晉的大祭之日悄然變成了下人們難得的好日子了。
麻三兒卻沒有機會去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