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一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據胡治均先生回憶,爸爸曾到日月樓對馬路戚叔玉先生家去寫工農兵詩選。究竟是送全國展出那次還是上海展出的那次,不得而知了。
最憶是杭州
儘管結論莫名其妙,令人不快,但爸爸畢竟獲得了人身自由。1972年12月30日才得到這訊息,爸爸已經蠢蠢欲動了。第二年春天,他就來到了杭州。
致新枚的51封信中屢屢提到要去石家莊,為什麼突然想起了要去杭州?爸爸在1972年5月19日的信中是第一次提到想去杭州:
此間清和四月,柳絮已盡。窗外一片綠蔭。我很盼望初秋到杭州去一下,到石家莊去一下。
在1972年9月26日的信中又一次提到。由石家莊改為杭州:
看來不久我可到石家莊,或你們來探親。如果我嫌路途勞頓,不如把路費給你們作自費探親之用。(吟按:當時有規定,如夫婦已團聚,4年可公費探父母一次。沒到4年就要自費。)我又想到杭州。
1972年5月9日提到想去杭州,可能是因為那季節使他想起了馬一浮先生在抗戰期間寫的詩句&ldo;清和四月巴山路,定有行人憶六橋。&rdo;爸爸也懷念起杭州的蘇堤六橋來了。
同年9月26日又提到杭州,而且提得比較具體,我估計有兩個原因:一是過了六七年囚禁般的生活,十分嚮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二是自己覺得體力不支,有餘年無多的預感,想見見住在杭州的親姐姐,而新枚好毛畢竟年輕,可以到上海來探親。
那時我們都要上班,要陪同曾經是&ldo;牛鬼蛇神&rdo;的父親出門而請假,是不會被批准的。幸而胡治均先生有空。他反正已被降職為抄火表的工人,每月只要完成抄表的任務,就沒事了。於是由他陪同爸爸去杭州。
那是1973年3月。在杭州逗留了約六天。胡先生1987年在《西湖》雜誌8月號上發表了《西湖憶遊》一文回憶其事。今摘錄幾段如下:
豐子愷先生最後一次赴杭,是在1973年3月下旬。……除了上海,杭州可說是豐子愷先生的第二故鄉。……滿姑是豐先生的三姐……我們這回在杭州見到她的時候,已是八十多歲的白髮老太了。滿姑家的房子,原住三間,&ldo;文革&rdo;開始,給革去了一間,留下一大一小。俗語說&ldo;有屋住千間,無屋住一間&rdo;,從知足角度看,倒也可以。如今後面小間留給豐先生作客邸。(吟按:胡先生到親友家住,早來晚去。)婿維賢是教文科的,好書滿架,也說得上&ldo;室雅何須大&rdo;。這前間,倒是個&ldo;開窗見山&rdo;風景優美的好住處,開啟南窗,正前方的寶石山,不偏不倚,剛好映入窗框之中,保俶塔、初陽臺伸展在綠蔭叢中,悠揚的簫聲笛韻,自黃龍洞邊的戲曲學校陣陣傳來,猶如一幅立體山水畫,天然大盆景,真美!
酒後飯飽,豐先生時而臨窗眺望。一次,他偶然低頭俯視,見樓下一株桃花,正滿放一樹,便連聲說:好看,好看!在我這個俗子凡夫看來,它不過是一株單瓣的、淡紅色的極其普通的桃花,有什麼值得讚賞的呢。我禁不住問:&ldo;重瓣的不更好看嗎?可是先生卻搖頭說:&ldo;不好看,這種重瓣桃花,濃妝艷抹,嬌柔做作,東栽西接,全憑花匠之意,人為生長,呆頭呆腦的,有什麼好看。&rdo;繼而,豐先生指著樓下的那株桃花說:&ldo;你看,她開得多麼茂盛,多麼豪放,多麼自在呀!她具有天然美。&rdo;
接著,先生慢慢離開視窗,移步來到藤椅上坐下,一面吸著紙菸,一面想起了當年在上海長樂村居處,日月樓下,也有過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