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幾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枯燥的大事記和乾巴巴的結論上,而是建立在血肉豐滿的文學作品上,記憶當會更加深刻。
回想我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浩浩蕩蕩,經典名著更是燦若星辰,可惜我們沒有像這樣系統地介紹文學和歷史的教材,並以此更好地培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想,如果我們能有這樣的一套教材,大概就不需要用《大學人文讀本》之類的書來補課了吧。
課文選擇的廣博與精當
課文是教材的重要內容,它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寫作規律、印證語文知識、進行文學薰陶。《美國語文》面對浩如煙海的作品是如何來進行選擇的?編者沒有說明。只有仔細閱讀後,才會品出其中的味道。
課文的選擇注意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一篇課文是哥倫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誌》節選,應該說有一定難度,但節選的部分是哥倫布初登美洲大陸的遭遇以及和印第安人打交道的情景。另外,一些閃爍著文采之光的政論文和演講詞也被選入課文中,例如《獨立宣言》的節選和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說》等。
課文的選擇還注意到了體裁的多樣。小說、神話、散文,戲劇、詩歌都有,不過翻譯本限於篇幅,詩歌和戲劇並沒有譯出來。不同的文體代表不同的語言形式,豐富的文體有利於培養文學欣賞能力。很多課文都採用節選的方式,這一方式也值得我們借鑑。很多經典文學名著都是長篇作品,但教材由於篇幅限制,不可能無限制選入,有時只好放棄,而學生在教室外最可能閱讀的是長篇作品,尤其又以小說為多。課本採用節選的方式,可以減小課內和課外閱讀運用之間的落差,而且,如果學生對這個片段很感興趣,就很可能找整本書來讀。
課文要體現主流價值觀,任何國家的教材都不例外。阿普爾曾說,教科書“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且從本質上說也是一個意識形態和政治問題”,因為它往往決定了“誰的知識最有價值”。《美國語文》反映了美國*、自由、平等、奮鬥的精神和信仰,可是這個主流價值觀並不是依靠灌輸結論得來的,而是透過批判性思考獲得的,例如在描述美國內戰的部分既有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說》和《第二次就職演說》,也有南方軍隊首領羅伯特&;#8226;E&;#8226;李的《給兒子的信》,還有普通人的日記和士兵的回憶,描述對戰爭的感受等,讓學生在閱讀後透過獨立思考來獲得答案,這恰好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思考練習的豐富與多元
國際上一般認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4個層面:第一層,關注並提取明確陳述的資訊;第二層,直接推論;第三層,解釋並整合觀點和資訊;第四層,檢視並評價內容、語言和文字的要點。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有一套比較固定的模式:解詞釋句………朗讀默讀………歸納文章大意………提煉文章中心。這種模式關注第一、二層次比較多,老師也多扣住教材內容來提問,但這並不是高層次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的重要目的是讓讀者把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相聯絡,最好能跳出文字進行思考能力的培養。提問的目的更多是激發學生從不同方向思考、討論甚至爭論,而不是作為結論記下來。在《美國語文》每篇課文後的思考題中,編者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強迫學生認同某個觀點,它甚至有意識地啟發學生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
課後的思考練習分為“問題指南”和“作品累積”兩個部分,其下又各分為一些小專案,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和開放度常常讓人拍案叫絕。
書中有一篇課文是梭羅《瓦爾登湖》的節選,這篇將自然觀察、社會批評和哲學思想融為一體的作品,對學生已經是不小的挑戰了,課後的思考題則更是具有挑戰性。指導閱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