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道出了王餘佑的真意。而這反清復明的心願,無疑更加突出了王餘佑兵略研究中的實學特點。
編輯本段著作王餘佑一生著述除《乾坤大略》外,還有《居諸編》十卷、《諸葛八陣圖》一卷、《萬勝車圖說》一卷、《兵民經略圖》一卷、《十三刀法》一卷、《文集》三十二卷,《湧幢草》三十卷,以及《認理說》、《前著集》、《通鑑獨觀》、《茅簷款議》等。《居諸編》匯集古人經世之事而成,據《乾坤大略總序》所說&ldo;十年間胸中壘塊悉譜之於《居諸編》一書&rdo;等語,當是作者較為注重的一部書。原書不存,其大部分內容收入蠡吾人李培所編《灰畫集》中,後者的書名亦取自王餘佑詩&ldo;灰畫何年計得成&rdo;。《茅簷款議》據《清詩紀事初編》稱是作者所最自信者,該書與《通鑑獨觀》、《前著集》三書中,估計應有不少篇幅仍是論述軍事地理與軍國大略的。《太極連環刀法》今見於《蟫隱廬叢書》。《湧幢草》應是王餘佑的詩集。今所傳《五公山人集》是在王餘佑卒後,由門人李興祖(字慎齋)另外蒐集、抄錄的,後遲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刻行世。共十六卷(《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直隸總督採進本為十四卷),其中詩五卷,文十一卷。王餘佑卒後,其遺書一說存於後人、家人之手,一說交與門人李塨。王餘佑有二子,長子王孚,次子王鹹。王鹹早殤。王孚字曙光,曾與李塨同遊,但在王餘佑卒後,亦尋卒。不過據秦聚奎《乾坤大略序》王餘佑裔孫王懋亭(字茂才)攜其先人藏書數種、《四庫全書總目》子孫遂為獻縣人等語,王餘佑應有後人傳嗣。李興祖在編定《五公山人集》時也說:&ldo;先生編纂甚富,幾重壓牛腰,今藏於家,未及行世。&rdo;但據《顏李師承記》所說,王孚將卒,使人招李塨至獻縣,&ldo;盡以五公遺著付之&rdo;,李塨還選編了一種《五公文集》,並為王餘佑寫了傳記。而在二十年之後,康熙四十二年(1703),王源也確是在李恭處得以讀到了王餘佑的遺著。大概在李塨卒後,王餘佑的遺著便也從此逐漸散失。《乾坤大略》的編撰在《居諸編》之後,觀其總序,當時王餘佑仍在五公山隱居,而其署名中稱獻縣人,似到其晚年在獻陵書院時最後編定。魏坤《五公山人傳》也說:《居諸編》、《乾坤大略》、《諸葛陣圖》、《通鑑獨觀》諸書&ldo;皆山人所手輯也&rdo;。據李塨《顏習齋先生年譜》和《顏李師承記》所說,《乾坤大略》又名《廿一史兵略》。但由該書既不按史書分類、又不依先後編年的體例而論,仍以《乾坤大略》的書名更為切題。《乾坤大略》的版本最初為王餘佑&ldo;山中所手輯&rdo;的手稿本。辰州人秦聚奎任肅水(即安肅,今徐水)知縣時,由當時的傳抄本過錄了一個本子,但所抄本的內容往往事不歸類,舛駁頗多,甚為可疑。秦聚奎隨後調任饒川(即饒陽),鹹豐四年(1854),正逢王餘佑的裔孫王懋亭到饒,帶來了王餘佑的藏書數種,其中就有《乾坤大略》。秦聚奎稱此書為&ldo;原本&rdo;應該就是王餘佑的手稿本。秦聚奎將傳抄本依據原本重校一遍,才知傳抄本中錯雜重複之處為後人所竄入,&ldo;而原書固自融貫也&rdo;。當時正值太平軍起,&ldo;籌防吃緊,到處戒嚴,韜鈐攻守之術尤為救時良劑&rdo;。於是秦聚奎又據原本將此書重新校錄,將傳抄本恢復為原本。傳抄本的主要問題,是較原本多出了十三條,其中一條是重出的,十二條是不類的。王餘佑原書編纂時的體例,是各卷之間不避重複,所謂&ldo;一時俱有&rdo;,這樣的重複全書共有五條,而秦聚奎校出的一條是於本卷中重出的,因此在重新校錄時便刪去了。不類的十二條則仍然保持傳抄本的原狀,而於各條下註明&ldo;秦校原本無此條&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