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躬親過問,放手讓下屬做事,提綱契領,無為而治。
(4)&ldo;收民心&rdo;。&ldo;所謂收民心者……如選擇一、二件極有弊害之政,切實努力地去除它們。再由各部門大臣商議推舉賢明的官員,令其與民興利除害,並長久任用他們,以便考察其優劣,民心沒有不像旗幡那樣隨風向化的。&rdo;
(5)&ldo;釋猜疑&rdo;。&ldo;如果殿下開誠布公,從衰靡中振作起來,乾綱獨斷,可疑者黜退之,可信者任用之,使人人各盡其所長,上下之間的猜疑,(就會)渙然冰釋。&rdo;暗示國王應擺脫王妃控制,自理朝政。
(6)&ldo;節財用&rdo;。&ldo;宜先修明內政,開財富之源……等到國家財政充裕,然後一件件事有序地做下去,直到國家富強。如果不度量財賦的多少,而只追求外觀的奢侈宏大,將使沒有成效的糜費日益增多,財用枯竭而貧弱日趨嚴重。&rdo;諷勸國王改掉鋪張浪費、浮華不實的習慣,辦事量力而行。
(7)&ldo;慎聽聞&rdo;。&ldo;聽者必須先審其言能否貼近事理,繼之察其言是否屬實,只要有人欺騙隱瞞,則明令擯斥放逐到遠方,以清理進言之路。&rdo;
(8)&ldo;明賞罰&rdo;。&ldo;賞罰嚴明則政令通行,人心也會翕然歸服&rdo;,暗示國王疏遠魚允中、金允植,重用親俄派為用人不當,賞罰不明。
(9)&ldo;親中國&rdo;。&ldo;所謂親密者,並非外表的虛文假套,(雙方)必須以誠相待,兩國一心,沒有辦不好的事情。況且有中國的聲援,外侮不作,正可以勵精圖治,力謀富強,難道有什麼不利於朝鮮的嗎?&rdo;
(10)&ldo;審外交&rdo;。&ldo;應責成外署,認真周旋,外則盡到禮節,內則示以信用,方可以長久敦睦友好,各自相安。……如果事無巨細,必由諸大臣公議處理,則何至於有陰謀,何至於有隱禍,何至於有甲申之變?&rdo;意在告誡國王,外交事務應由外署專責辦理,事情無論大小,交由相關部門和大臣們公議,然後再做決定,睦鄰友好可以長久保持,陰謀隱患也無從產生。
在袁世凱,這些無疑都是針對朝鮮內政外交中現有的弊病而發,算得上是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在國王看來則是無孔不入,箝制、欺負人太甚。清廷傳統的宗藩觀念和體制與近代國際關係及民族主義潮流實在是方枘圓鑿,格格不入,其實自甲申起,朝鮮與大清國就已是同床異夢了。
10月7日(舊曆九月十日),袁世凱再以其所作的《朝鮮大局論》呈示朝鮮國王,內容是分析闡述朝鮮對清廷向背之利害關係。文章首先論述朝鮮國小民貧,非託庇強國不足以自存:朝鮮,&ldo;萬國中最貧弱之國也&rdo;,&ldo;當此強鄰逼處之時,(韓)人卻致力於偷安,權衡比較起來,(朝鮮)不僅孱弱得徒有其形,不能自主,而且沒有強國的庇蔭,根本難以自存,這是自然的道理。&rdo;
其次論朝鮮不能依附東西方列強之原因:&ldo;英、法滅亡他人的國家,覬覦他人的土地,猶如引虎入室&rdo;;&ldo;德國兵雖強,美國雖富,然而不喜歡生事,不願為他人幫忙,(依附於它們)自保有餘,遠大志向則未可與議&rdo;;&ldo;求俄國……那可真是開門揖盜,不知存亡的辦法啊&rdo;;&ldo;求日本……這是更為糟糕的論調了&rdo;。
然後論述朝鮮依附中國的必然性:&ldo;朝鮮本來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