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5日(舊曆十八日)晚間,清軍沿宮牆巡邏至宣化門時,曾因阻止關閉宮門與守衛的新軍發生爭執。統領新軍的開化派領袖樸泳孝主張與清軍開戰,但為竹添和金玉均所勸阻,他們主張避免與清軍正面衝突,所以下令不關宮門,製造形勢已恢復正常的假像,希望清軍能夠接受政變的既成事實。但此舉等於放棄了防守的最大屏障,是軍事上的大忌。袁、吳能夠帶兵順利入宮,端賴於此。竹添之錯,此其一。6日(舊曆十九日),在吳、袁兩次派人入宮送信,要求晉謁國王並進宮入衛後,竹添內心已開始恐懼動搖,竟提出將日軍撤出王宮,雖經開化派反覆懇求,他勉強同意再留兩天,但已極大地動搖和挫傷了政變一方計程車氣。竹添之錯,此其二。當日傍晚清軍強行入宮,激戰後政變者不支,金玉均建議挾持國王退走仁川,再作後圖,為竹添所拒絕。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者,合法性所在也。誰控制了國王,誰就有合法性,政治上就佔有主動。不料竹添惶恐之際,竟主動放棄了政治、外交鬥爭中最關鍵的棋子。竹添之錯,此其三。
反觀袁世凱,在清廷駐朝官員中,主外交、商務者為陳樹棠,長軍事者為吳兆有,袁雖有總理營務處和會辦朝鮮防務的名義,但權、位均在陳、吳二人以下。袁雖一開始就力主反擊,但凡事均需會議,頗多掣肘,難以當機立斷。陳怕引起中日衝突,主張緩發;吳、張則謂&ldo;無北洋令,不敢輕動55&rdo;。最後在袁表示所有後果他願一身承擔的情況下,吳等才勉強同意發兵。在雙方的意志較量中,袁遠勝於竹添。
其次,袁在朝鮮宮廷、軍隊內部建立起來的關係網路在反政變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袁曾編練朝鮮新軍,其治軍雖嚴,但善於以恩馭下,頗為韓人感戴。政變時新軍全在開化派控制之中,而經袁聯絡策動,其左右兩營隨即加入清軍一方,加強了反政變的力量。朝宮廷內外的官員內侍不斷向袁通報訊息,使清軍及時瞭解政變者的動向,也是反政變得以勝利的重要因素。在政治、軍事資源的利用上,袁亦遠勝於竹添。
開化派矯詔誅殺守舊派大臣、組閣、釋出政綱、召見外國使節,全是以國王的名義進行的。清軍幹預政變,強行帶兵進宮,用的也是護衛國王的名義。國王在誰手上,誰的行動就具有合法性。但竹添在緊急關頭,竟輕易放棄了這一對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籌碼。反觀袁世凱之作為,他對這一點的認識,也遠遠超出了竹添。清軍攻佔王宮,遍搜宮內而不見國王蹤跡,又傳聞國王已經遇害。袁當即派人尋找國王的庶子,打算立為監國,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在找到國王后,立刻遷入清營加以保護;遷回王宮後,袁更是以自己統帶的部隊入宮護衛,並親自住在國王隔壁以便於控制。其實,國王當時已有離心傾向,雖未參與政變陰謀,但未必不願意就此擺脫清廷控制。
正被中法戰爭搞得焦頭爛額的清廷與北洋大臣李鴻章,接到甲申政變,清軍捲入的訊息,十分震驚。遲至九天後才發下&ldo;目前辦法,以定亂為主,切勿與日人生釁&rdo;的密旨,態度十分消極。次日,朝旨對陳、吳派兵赴援的請求,予以駁斥,&ldo;目下辦法,以查辦亂民、保護朝王、安日人之心,並剖析中倭誤會打架,以釋釁端為第一要義。駐朝委員等所稟,請兵救援,此事本未與日本開釁,何援之有?所稟殊未可盡信。著吳大翨剋日前往熟審機宜,悉心辦理,一面迅速奏聞,並與李鴻章會商妥辦56。&rdo;從清廷的指示來看,其大事化小,息事寧人的意圖十分明顯。如果按吳、陳的意見,坐等北洋和清廷的指示,固然在丟失朝鮮的責任上,可以為自己預留退路,但結果肯定會是政變獲得成功,清軍將被迫撤出朝鮮。實際上,由泰安輪傳送的吳、袁等報告事變的函件,經丁汝昌由旅順電報轉發,10日(舊曆二十三日)午間才傳到北洋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