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陽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啊不知在說些什麼。“我登科大哥跟我說,他這個頭兒要是和登禹將軍比,那可是又矮了半個頭,他該有一米九高哩!我的個天,那麼高的個子,那手、腳該有多大?!”
(三十二)
謝明華沒有停下來,他繼續給孩子講道——
“據說趙登禹將軍的鞋有一尺二寸(四十厘米)長哩!趙登禹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從小家境貧寒,家中僅有三畝薄田,他在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哥哥,大哥趙登鑾,二哥趙登堯,另有一姐一妹。三畝薄田養活不了全家人,父親趙錫君、大哥趙登鑾便只有給人扛活幫工養家餬口。趙登禹的哥哥姐妹都沒有上過一天學,只有他讀了兩年私塾,後來父親去世,趙登禹無奈只有輟學。
“13歲那年,他和二哥趙登堯一起拜菏澤有名的武師朱鳳軍為師學習中國武術。趙登禹聰明好學吃苦頑強,三年間,槍刀棍劍,太極拳、少林拳、八卦掌都練得純熟而虎虎生風,最可貴的是他能將這些功夫融會貫通,成為了當地武術界公認的少年人才,比如他能將刀法與太極拳法相融合貫通,“以刀為掌,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而研創出了自己的“太極刀法”,這就為他日後在29軍中組織大刀隊砍死壞蛋日本鬼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尤其擅長徒手奪刀、赤手奪槍,有是這身武藝,在部隊中還怕沒人賞識你?所以這人哪,總怨天怨地怨沒人賞識你提拔你,那你得先問問自己有哪個本事沒有?有那個本事就一定會有人賞識你提拔你,沒有那個本事就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地幹活,抱怨是沒有用的!”
說到這裡,謝明華停了下來,他拿起煙荷包給自己裝了一袋煙,點燃了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後猛地咳嗽了幾聲!這時他發現三個孩子的三對黑亮的眼睛在不錯眼珠地盯著他看,於是他感嘆了一聲,“哎!如果小時候學點真功夫,那肯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兒!孩子們,你們還小,要好好學習才是!打下了好基礎,才有本事報效國家;現在不好好學習基礎打不牢,等到長大了,那就只有空喊‘報效國家’,你真有那個本事嗎?沒有金剛鑽兒,你也攬不了那個瓷器活兒!”平時木訥不善言辭,甚至於見了生人還臉紅的四十五歲的謝明華,此時講述他心目中英雄的故事,他兩眼放光彷彿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1914年,剛滿16歲的趙登禹就踏上了投軍從戎的征程。當年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之後,軍閥混戰,而趙登禹得知馮玉祥的不對軍紀嚴明不擾百姓,於是和二哥趙登堯,同村的好朋友趙學禮、趙全勝一起離家,一路跋山涉水,沒錢吃飯就沿途討飯,沒錢住店就在破磚窯或是殘舊的小廟中休息,這樣一路奔行了二十多天,終於趕到了陝西潼關,找到了馮玉祥的部隊。我那老班長趙登科那時只有十四歲,他也想同這四個哥哥出去闖練,但為趙登禹好言勸住了,他答應說等在部隊中站穩了腳跟,再聯絡登科前往,到那時年齡長些了,身子骨也結實了,那豈不是好?!就這樣直到1918年,趙登科才趕往湖南常德找到正駐軍在那裡的三哥趙登禹。
“在從軍兩年之後的1916年,趙登禹便在部隊中脫穎而出。那馮玉祥帶兵注重武功訓練也注重文化學習,在這樣的環境中,武功根底紮實又讀過兩年私塾的趙登禹如魚得水。那時部隊正在天津、廊坊、通州一帶駐防,在一次檢閱士兵訓練時,身高一米九的趙登禹引起了馮玉祥的注意,他點手招呼那“大個兒”出列,問會不會摔跤,敢不敢和自己比試一下,結果趙登禹連勝三跤,乾淨利落擲地有聲!這還了得,這樣摔長官會是什麼後果?不關你的禁閉才怪!然而馮玉祥起身拍拍屁股,喝退了左右,他嘿嘿笑著走過來抬手拍拍趙登禹的胳膊說道,‘好樣的,當兵就當這樣的兵!山東人吧?!好,從現在起,你就做我的貼身護兵!’趙登禹站直了身子,敬了個標準的軍禮,然後高聲回答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