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桃花源記》的另一種理解 (第1/2頁)
五文弄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先生大約七十歲出頭,個子不高,頭頂微禿,一口濃濃的四川話,讓人聽了很是親切。
見到蔣明春,老爺子抬手打了個招呼:
“吃賞午咩?”
蔣明春愣了一下,一時間沒聽出這句話的意思。
老爺子見狀頓時笑了起來,換上了略帶口音的普通話,又問了一句:
“我是問你,吃午飯沒得?”
“昂!吃過了!吃過了!剛才和他們在外面的小館子裡吃的。您老來這麼早啊?”
“早個啥子,都快都遲到嘍。哈哈,先進其吧。”
直到走進教室,老爺子才反應過來。貌似前面是要蔣明春來講課的,怪不得說自己來早了。
老爺子自嘲一笑,也沒有離開,主動和學員們擠在了一起,看樣子也要聽蔣明春的課。
本來就有壓力,這位大佬坐在下面就更有壓力了。
不多時學員都到齊了,不過旁邊卻是空出了不少座位。
就在蔣明春疑惑之際,田雪靈還有幾個刊物的年輕編輯,以及幾位老一輩作家也都到場了。
本來準備這次過來只是帶著大家,講幾個自己認為好的寫作方法,然後再挑幾本世界名著舉舉例子,最後收場就完事兒了。
可現在這個陣仗,蔣明春不得不調整一下自己的演講內容。
教室裡沒有講臺,講桌是一張長條桌上面蓋著一塊紅布,然後放著麥克風,身後掛著一塊大黑板。
蔣明春沒有先做自我介紹,而是在眾人的注視下對著黑板寫下今天的講課題目。
《創作的思想與理解》
蔣明春的板書寫的還算不錯,畢竟在小學當過半年的老師。
在場的學員和前來聽課的嘉賓,看到這個題目各自低聲的議論了幾句。
蔣明春把粉筆放到一旁,這時蔣自龍起立喊了一聲:
“大家歡迎春明老師給我們講課!”
一陣熱烈的鼓掌,把蔣明春搞的老臉一紅,自己都還是個學生呢,哪敢給這些人當老師。
抬手壓了壓,向眾人笑道:
“‘老師’兩個字我可不敢當,你們叫我名字或者明春就好。今天能站在這裡給大家談談我的一些觀點和想法,我感到很榮幸。
多餘的場面話我就不說了,反正大家覺得我說的對,就聽一聽。要是覺得不對,就把它當碗雜糧面,聞聞就行。”
臺下幾個女學員發出一陣笑聲。
可能是看蔣明春年輕,還開了句玩笑:
“雜糧面也好吃啊!”
蔣明春也沒有因為對方打岔而生氣,反倒是哈哈一笑:
“好吃你就多吃點!”
日常演講前的互動結束,蔣明春指了指身後的標題。
“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文藝工作者。但凡和文藝沾邊的就離不開“創作”這兩個字。
一切的創作從開始的一個靈感,到形成具體的思想,直至最後的作品成形。而整個過程,什麼最重要呢?
這裡我們把它當做一個探討的問題,後面再討論。
我們在學習中,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比如說學完了一首古詩之後,老師會問‘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意義呢?’
看完了一部作品,我們會去想,這個作品表達了什麼,在暗示什麼?
這就是我們站在讀者角度去想,去揣摩作者的寫作思想和意圖。
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另外一個問題“理解”!
講到這裡,蔣明春停頓了一下。
“一個作者的作品能不能讓人產生共情,能不能讓人理解並且喜愛,這是考驗作者的關鍵因素。
我之前在授獎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