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力集中於皇帝一身。這樣一來,部分地解決了皇帝日理萬機的痛苦,使得朱元璋能夠更從容地處理國事。可是,這一制度也有缺陷,因為事事都要皇帝親自決策,而缺乏一個有效的處理日常政務的中樞機關,不利於政令推行,所以殿閣大學士制實行時間不長就又撤銷了。從此之後,一直到廢丞相的二十三年之後,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在殿閣大學士制的基礎上,對有關的缺點作了調整,重新恢復了這種體制,由皇帝本人親自挑選親信大臣進入文淵閣,參與政務。因為文淵閣正好坐落於皇宮內延,所以稱為&ldo;內閣&rdo;。至此,明朝的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它成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常設機關。
明成祖時代的內閣其重要性也不是很突出,就好像一個機要秘書式的小衙門,其作用猶如現今的高階顧問班子或智囊團,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權力機關。因為它既沒有專門的衙門,也沒有官衙印信,更沒有官員屬吏,最重要的是內閣不能直接統轄各部事務,僅僅是奉皇帝的旨意辦事。這一時期的內閣官員和朱元璋時代一樣,都出自翰林院,大多官員的官品不及五品。朱棣仍然嚴格遵守太祖朱元璋的祖訓,嚴禁閣臣過多幹預政務,對於有敢於過多幹預皇帝施政的,即使是出於忠君之心,也不輕易寬恕,為此還處置了不少器重的閣臣。如明成祖時的第一個內閣大臣解縉,曾為朱棣爭奪皇位立下過汗馬功勞,僅僅因為敢於向皇帝直言犯諫,結果一度被貶下獄;另有一個黃淮,曾被朱棣視為有遠見的大臣,也因此被下錦衣衛牢獄關了十年,直到朱棣死後才放出。
內閣權柄不重的情形到了仁宗、宣宗朝以後,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漸漸改變,開始突破朱元璋時的限定,演變成為一個能夠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無所不包的中樞機構,這種情況的出現是與內閣官員身份的改變同步的。這一時期的內閣大臣們已經不再是以往那些低官職的小吏,因為內閣長期處於皇帝身邊,對於朝廷的大事畢竟有很高的參與度,可謂位高權重,而如果官員的品秩不高,這就很難保證下面的大臣會老實地服從。所以,從明仁宗的時候開始,閣臣的官位越來越高,如明仁宗提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升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不久又都升任為尚書。於是便出現了閣臣加太師太保,或加尚書、侍郎,但仍兼學士、大學士銜的情況,同時,內閣也開始有了獨立的官員屬吏和相應的辦事機構。從此,在內閣大臣之間,凡是居於首位的人,慢慢地又向著位躋三孤,權壓六卿的宰相過渡。這時的所謂&ldo;三楊&rdo;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曾六居內閣,輔佐三朝皇帝,執掌了國家大政,皇帝的政令都由他們這些閣臣事先代擬詔令旨意,然後傳達下去,人們稱之為&ldo;三楊用事,政歸內閣&rdo;。到了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7年),上朝聽政的時候,大學士的排位班次開始列於六部尚書之上。可以說,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