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月7日(1) (第1/4頁)
孫相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歷史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第三十八章1月7日(1)
以前按著勞動力的屬性把人分為三種型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另一種型別勞動力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衡,他們是農民的後代,但是他們是在中國對農業土地政策實施三十年不變以後出生的,因此他們出生以後就沒有土地可分,成了沒有耕地可種的農民,除了一些地方根據耕地的收益能得到分紅之外,其實這一類人很多自出生那天起根本就不在乎自己有沒有耕地,甚至討厭把自己的命運跟土地捆綁在一起。最主要的是這一類人出生的時候世界早已換成了另一種樣子,工業的興起和繁盛使城市日益繁華起來。城市優越的生存條件使這類人不甘心在農村生活下去,社會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長對於物資的需求越來越大,工廠到處都在擴大生產,招用新的工人,城市建設也急需大量年輕力壯的青年,這批剛剛成長起來沒有土地的農民剛好補充了社會的空缺。他們介乎於農民和工人之間,遊走於農村和城市。他們的身份是農民,但是卻在城裡幹著跟工人一樣的活計,一個新的稱呼就這樣出現了,農民工,因為他們不屬於工廠裡的正式工人,不在城市人口的範圍之內,因此也叫他們臨時工。
無論是農民工和臨時工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個討厭的稱呼。中國農村最大的癥結就是落後,造成落後的根本原因是貧窮和無知。有人說改變一個人命運最捷徑的方式是從小就努力讀書,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實際中是很難做到的。教育首先最基本的要素是有好的學習環境,比如條件良好的教室,文化水平和專業能力很高的教師等等。當然這僅是最基本而不是最主要的,很多在農村生活過的後來成了農民工和臨時工的也許都有過那樣的經歷,農村的學校除了正常的節假日放假之外,還有農忙假,也就是春種、夏耘、秋收的時候家裡最缺人手的時學校裡放假讓孩子回去幫忙種地。名義上是學生,關鍵的時刻頂得上半個或者一個勞動力,心裡一半裝著學習的事兒,一半裝著家裡的事兒。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同時也註定了他們的思維很難離開家的範疇。這樣的環境很少使孩子在學習上有多大的出息,從心理領悟不到學習的價值,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相反因為學習成績的落後倒成了一種負擔。絕不否認時有寒門出貴子的事情發生,但只能是鳳毛麟角少有的想象,對於改變極大多數貧窮和無知的環境根本起不到一點的作用。
事實證明,農民在土地裡付出的辛苦再多,莊家侍弄得再好,有限的產量不可能創造出無限的財富來。甚至有限的耕地已經養活不了農村不斷增長的人口。
很多人也許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包括在這個國家土生土長生活過來的人,中國的人口這麼多中國社會的發展速度為什麼這麼快?帶著這樣的疑問,很多人也許都有過驚奇的發現。首先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有一個良好的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在和平時期這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任何時候人心總是向好的方面奮進的,貧窮的人向富裕的方面努力,透過知識改變不了命運,那就只有透過勞動來創造財富。對於勤於勞動和吃苦的人來說,勞動創造財富要比教育和學習知識更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更確切的說他們根本不可能透過知識獲得任何的財富,生存的環境只能讓他們死心塌地的去吃苦、去勞動。事實證明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的確需要太多這樣沒有多少文化知識卻真打實鑿吃苦賣力,流血流汗的人。因此落到他們身上的工作是最苦、最累、最危險,甚至收入也是最少的,這也決定了他們在社會的地位最低,吃苦一度被世人鄙棄為無能的表現。
只有真正在苦難和貧困裡捶打過的靈魂才能找尋到高尚的階梯。
誰都不可能忘記,在中國那個特殊的年份裡很多生活在城市裡的年輕的知識分子響應國家的號召有過一段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