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歌行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楊顒和馬良的辦事效率還是一如既往的出色,就在劉章去過馬家的第三天便安排了劉章去了蒯家。
當然了,這可能也與三家同為荊州的門閥世家有一定的關係。
至於雙方談的如何,這一點就看劉章返回曹府之後臉上的表情就能夠推測出個大概來。
不過這也不奇怪,畢竟是蒯家,在順應上位者這方面,這一家向來是不落人後的,如今劉章這麼一條長著毛的大粗腿主動伸到了面前,他們不緊緊抱住才是怪事。
至於劉章在世家圈子裡的惡名?那也叫事兒?
至少劉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做出過什麼過河拆橋的行為,反倒是那些看起來有著相同利益的世家群體,其內部的傾軋卻是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這一點上蒯家還是拎得清的。
那麼話說回來,劉章怎麼會如此突兀的對國家的這些個地方邊緣世家來了興趣?這種行為是不是有些捨近求遠?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些實際上都是劉章接下來戰略佈局的一部分,有句老話說得好,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不是說壓不住,而是耗損資源搞鬥爭沒什麼太大的意義,就像是後世的解放戰爭一樣,能把對方同化吸收掉的話,為什麼要選擇趕盡殺絕?
雖然都是些“邊角料”,但誰能保證這些個“邊角料”用好了就不能成為棟樑之才了?
就算是砌牆也會有需要用到半塊磚的時候不是?
更何況人又不是磚頭……
劉章一向堅信人是會受到影響而出現相應改變的,唯一有區別的地方就是每個人的改變可能需要花費的精力與時間不同而已。
華夏的文化傳統是內斂的,所謂聽話聽音,這個音所指的其實就是弦外之音,換句話說,很多時候老人常說聽一個人說話不要聽他說了什麼,而是要聽他沒說什麼。
舉個栗子,就拿那句眾所周知的“朽木不可雕也”來說吧。
首先什麼是朽木?字面意思來看的話,朽代表了腐朽、腐爛,那麼什麼樣的木頭才當的上這樣的描述?無非是徹底失去生機等待著化作塵土的木頭,換句話說那就是徹底死透了沒有任何辦法拯救的物件……
與此同時另一句老話卻說,枯木亦有逢春之時。
可見這朽木單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的話,那是比之枯木更加不堪的存在。
但這麼一來,這句朽木不可雕也所運用的場合可就有些耐人尋味了,一般來說都是上級對待下級、長輩對待晚輩、師長對待弟子的時候才會掛在嘴邊上……
那麼這些人假如真的是認為你是一塊“朽木”的話,他還有必要說出來嗎?既然已經都爛透了,乾脆無視掉豈不是更加簡單?
所以這句話的潛在思維邏輯實際上是一種“激將法”,其背後真正包含著的其實是一種恨其不爭的無奈。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說法來講的話,這就是華夏傳統的批評式教育。
當然了,或許很多人會對這種教育方式嗤之以鼻,轉而去追求更加西方話的誇獎式教育。
對於這個,筆者只能說,這才多少年,就西方那套邏輯別說是比肩華夏了,能不能保持五百年不衰敗都不好講。
而華夏的傳統教育思維固然有著這樣那樣的弊病,但它真正最先灌輸給人的其實是一種先考慮後果再去思考成功可能性的先苦後甜的思維模式。
這一點本質上與華夏曆史的史書上往往對於錯誤大書特書而對於成功案例卻寥寥幾筆帶過其實是互相契合的,也正是這份謹慎才讓華夏一族在風雨飄搖之中走過了漫長的數千年歲月依然屹立不倒。
宣傳常說尊老愛幼是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未慮勝先慮敗同樣也是,而且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多了,豈